王安石詩《登飛來峰》原文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并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云】陸賈《新語·慎微》有“邪臣之蔽賢”句。
【王安石詩賞析】
王安石在詩、詞、文方面都有成就,他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文學“有補于世”,同時也要“以雕繪語句為清新”。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這首詩構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借景抒情,寄意深沉,可謂言簡意賅,豪壯灑脫。“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意思是說,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千尋”,極言塔高,古代以八尺為“尋”。這兩句描寫立足點之高,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作者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是為了突出構思中闡發(fā)哲理的重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說,不怕浮云層層遮蔽視野,是因為我登高望遠、心胸開闊。“緣”,因為。這兩句是借景抒情,闡發(fā)哲理。“浮云”,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強信念。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nèi)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于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tài),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這首詩闡發(fā)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簡言之,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我們今天來讀這首登高望遠的七言絕句,仍覺意蘊深沉,豪氣滿懷。尤其是后兩句詩,已成為那些不畏艱難險阻、對勝利充滿樂觀自信者的座右銘。
【王安石詩《登飛來峰》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王安石登飛來峰原文05-27
王安石《登飛來峰》原文及賞析07-13
登飛來峰王安石默寫11-05
王安石登飛來峰譯文05-26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范文08-23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11-23
王安石《登飛來峰》譯文及賞析11-08
王安石登飛來峰帶拼音版07-02
王安石的詩鑒賞12-21
王安石《登飛來峰》注釋翻譯與賞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