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李白與王昌齡宮怨詩的異同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與王昌齡宮怨詩的異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齡宮怨詩的藝術(shù)風格是含蓄的,李白詩則傾向于直抒胸臆。
李白、王昌齡均對女性命運給予關(guān)注。筆者檢中華書局版《全唐詩》(1960年版)及《全唐詩補輯》(1992年版)發(fā)現(xiàn):李白有130多首詩寫及女性,占其詩歌總量的七分之一;王昌齡約有180首詩,其中婦女詩約25首,也約占其詩歌總量的七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將同情的目光指向了宮廷女子。李白有近20首官怨詩,王昌齡有8首。這跟玄宗采選民間女子引起民怨有關(guān)。開元二年八月十日《出宮女詔》曰:“頃者人頗喧嘩,聞于道路。以朕求聲色,選備掖梃。豈予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緣太平公主進人入宮,朕從事須順從,未能拒抑。見不賢莫若內(nèi)省,欲止謗莫若自修。改而更張,損之可也,妃嬪以下,朕當簡擇,使其還家。宜令所司將牛車,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門待進止。”可見此次釋放宮女是因為下有民怨。后來李德裕在《柳氏舊聞》亦載曰:“玄宗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良民間女子,力士復還奏曰:“臣嘗宣旨京兆閱致女子,人間囂囂然!笨梢娊y(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欲已使百姓深為不滿。那么作為詩人的李白、王昌齡亦會此現(xiàn)象有所關(guān)注,更何況李白曾入宮,有耳聞目染的親身經(jīng)歷。本文試對二人宮怨詩作比較分析。
1、李、王兩人宮怨詩的相似之處
兩人宮怨詩最大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多借美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觀李、王二人皆命運不濟。在李白的生命歷程中,一次被“賜金還山”,天寶元年(742)秋,四十一歲的李白被玄宗詔征入京,以文詞秀逸待詔供奉,不久即萌發(fā)去志。天寶三年春,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在京時間不過一年有余;另一次是肅宗至德年間李白因安史之亂中參加永王磷幕府被流放夜郎。王昌齡也是仕途坎坷,開元二十七年(739)貶嶺南,翌年北歸,又任江寧丞;約于天寶三載又貶龍標(今湖南黔陽縣西南)尉。后歸鄉(xiāng)里,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纯此麄兊膶m怨之作大多作于被貶時或遭讒之后。據(jù)趙昌平考證,王昌齡的八首官怨詩:《春宮曲》、《西宮春怨》、《西宮秋怨》、《長信秋詞》五首,均是南貶后別有興寄的作品!袄碛捎腥浩湟,唐人深諱宮闈之事,很難設(shè)想昌齡敢于在朝連作八首顯暴之或諷喻之;其二,自《河岳》集后,唐人選集除專選中唐之《中興》、《御覽》與別有宗旨的《篋中》、《極玄》外,均錄昌齡官詞,偏偏天寶三年成集,亦多收艷詩的《國秀集》未錄上八首之任何一首(收昌齡五古艷詩《古意》);其三,八詩一而再,再而三,反復以抒怨愁望君之意以至凄涼欲絕,這與王昌齡南貶詩之極盡凄傷又反復以言“明時無棄才”、“天澤俱從此路還”等等正相一致,甚至連貫性多用明月與凄迷景象也亦同。所以無論從心態(tài)與技法來看,都以南貶后的可能為大。筆者同意趙之觀點,故引用于此。再看李白的官怨作品。蕭士評《邯鄲才人嫁為廝養(yǎng)卒婦》云:“此詩太白既黜之作也。特借此發(fā)興敘其睽遇之始末耳。然其辭意眷顧宗國,系心君王,亦得騷之遺意欺?”清代《御選唐宋詩醇》卷三對《丁闐采花》的寫作意圖作如下分析:“沉淪不偶之士如明妃者,自古不乏,若林甫當國而云野無遺賢,則賢不肖之易置者眾矣。即白之受譖于張洎,所謂入宮見妒,固其宜也,結(jié)語峭甚,可謂嘆絕。”《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于天寶三年云:“當是被讒后作”。安旗注李白《妾薄命》寫于天寶二年,謂:“此亦借宮怨而抒其在朝失意之情。太白供奉翰林期間,為文學侍從,不過以其艷詞麗句博取君王歡心而已,謂之‘以色事他人’亦其宜矣”對于《怨歌行》,蕭士評曰:“此詩雖宮怨之體,然寄興深遠,怨而不誹,深得(國風)之遺意歟。”安旗注曰:“太白此篇蓋借宮人以自傷,必遭讒被疏后所作!
2、李、王兩人宮怨之作的差異
李、王兩人的宮怨之作又存在很大差異。
首先,王昌齡官怨詩的藝術(shù)風格是含蓄的,情感意味悠遠深長;李白詩則傾向于直抒胸臆。明人敖英在《唐詩絕句類選》中日:“胡元端謂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予謂官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盡語中,王意含蓄而!逼湓u價可謂切中要害。觀李白之作,有怨就求一吐為快。在《中山孺子妾歌》中,談及孺子妾雖有李夫人之美色卻無其寵,戚姬有寵卻被“鬢發(fā)入舂市”。最后發(fā)出:“萬古共悲辛”的感嘆!《長信怨》中李白筆下的宮女似在向天地傾訴:“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面對寵極愛歇的陳阿嬌,詩人想到自己是懷著做帝王師的理想來到京城,卻被玄宗當作御用文人留在皇宮。于是在《妾薄命》中憤然寫下:“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可見,李白心中有不平就要痛快的宣泄。當然,李白也有比較含蓄的,如《玉階怨》。詩人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冷落寂寥的環(huán)境,勾勒出一個憂心忡忡、被壓迫的孤獨的形象。讓讀者感覺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沈德潛評此詩曰:“妙在不明說怨。”但從總體上其風格是:有話直說,意在言內(nèi)的。
而王昌齡則不同,八首宮怨詩都寫得“隱而深”。其《春官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鼻宕虻聺撛凇墩f詩啐語》中評曰:“王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風開露井桃’一章,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思,此求響于弦指外也!薄段鞴俅涸埂罚骸拔鲗m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清人李鎂《詩法易簡錄》說:“夜靜不寐,但望昭陽樹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詩品格最高,神韻絕也。”近人俞陛云《詩鏡淺說續(xù)編》日:“靜夜花香,明月東升,正待卷上珠簾,鼓云和一曲,乃于月影中凝望昭陽,遠在朦朧樹色間。昭陽為宸游所在,僅于煙靄中遙瞻宮殿,則身之隔絕可知,冷抱云和,更誰顧曲耶!”陸時雍《唐詩鏡》卷十二評其《西官秋怨》曰:“‘卻恨含情掩團扇’一語三折。夫情之不能自已也,卻自恨其含情,而掩秋扇。掩之者,不忍見也。而終不能已于情,所以懸明月以相待,而又自笑其空為此舉也。詩人下字之妙,此一‘懸’字,誰為‘懸’之?此須人自領(lǐng)會!逼湓娬嫒珀憰r雍《詩鏡總論》所說:“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隋苦恨,襞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其次,李白宮怨詩多采用代言體,而王昌齡則通過塑造幽囚宮女的形象,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要表達的感情。前者注重聲音方面,后者則側(cè)重畫面效果?蠢畎住舵∶,詩歌代阿嬌思考命運。承寵時“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竹玉”,失寵時卻如“水覆難再收”。最后得出結(jié)論:以美色侍奉他人是不能長久的!表面上是阿嬌在抒情,其實阿嬌的背后有個李白的聲音:彼以艷麗之姿事變幻莫測之君,我以艷麗之文詞事君王。同樣不能獲得長久的穩(wěn)定!在《怨歌行》中,詩人的形象則由隱到顯。詩從班婕好“十五入漢宮”寫起,直到趙飛燕入宮奪寵。她深深的感到:“一朝不得意,世事徒為空!惫湃藧垡跃葡,所以她用“換美酒”。這一行為顯然不是班女所作,而是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在詩中的無意流露。李白選擇這些宮廷女子作代言對象,因為她們是皇帝的妻妾。通過她們李白可以與左右人命運的君王權(quán)威進行直接的心靈對話。以后宮的驕妒爭寵行為影射詩人體驗到的朝廷上的驕妒爭寵行為,從而為自己受壓抑的生存處境和受挫折的政治生涯,進行一番隱喻性的解釋和宣泄。有時也超越這個范圍,如《中山孺子妾歌》,詩人借中山孺子妾、李夫人、戚夫人三者命運的懸殊不定,來透視“萬古共悲辛”的歷史荒謬感,以及人生命運的莫測性。
與李白側(cè)重突出詩人的自我形象不同,王昌齡官怨詩中,一個個幽囚的宮女形象被放在了主體的位置。她們的物質(zhì)生活是豐裕甚至是奢華的。王昌齡把“珠簾玉枕”、“熏籠銀燈”、“金殿珠翠”、“錦袍羅帳”、“云和團扇”等意象寫入詩中,這些濃艷華美的宮中景物正與孤獨悲怨的宮女心境形成巨大反差。分觀八首詩,其中有恩盡失寵者,有寂寞孤獨者,有癡情望幸者,有艷羨嫉妒者,也有怨懟悲憤者?傆^八首詩,則記錄了一宮女的心路歷程。她于深秋之夜,“珠簾不卷”,“臥聽南官清漏長”(《長信秋詞》其一)因見“霜深”想起“御衣寒”,所以“銀燈青鎖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同上,其二)不覺入睡,又夜夢君王,醒來只得獨自品嘗“紅羅帳里不勝情”(其五)的人生苦酒。第二天又得奉帚灑掃宮殿?芍^苦哉!細觀這些王昌齡精心刻畫的宮女形象背后,實有詩人自己的影子。他與宮女之間存在共鳴:一是功名心切卻遭貶謫,一個是癡情望幸卻終遭遺棄。只不過他不象李白那樣把他凸顯出來。這跟王昌齡本人的詩歌主張有關(guān)。他在《詩格》中說過:作詩“皆須身在意中,若詩中無身,即詩從何來?若不書身心,何以為詩?是故詩者,書身心之行李,序當時之憤氣。氣來不適,心事或不達,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以中心不決,眾不我知!憋@然,王昌齡宮怨詩正是其詩歌理論的創(chuàng)作實踐。既書身心,又使“身在意中”。
兩人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跟他們各自的性格有關(guān)。李白比較感性,王昌齡則相對理性。這表現(xiàn)在李白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時,感膊亦隨之波動很大。被玄宗入召時,李白以為一展平生鴻鵠之志的時機到了,自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墒切诖藭r已非往昔,只是將他作為點綴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而且李白本人也沒有作為帝王師的政治才能。被“賜金還山”后,他聲稱要高飛遠行:“余亦去金馬,藤蘿同所攀。相思在何處?桂樹青云端。”(《贈參寥子》)。但這跟他“功成不居”的理想相差甚遠。所以當永王磷請他出山時,他自比諸葛亮。準備學習東晉謝安。他說;“但用東晉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純真的李白并沒有意識到此時已非三國之時,他正陷入宮廷內(nèi)部的勾心斗角之中?梢哉f李白的純真,使他能獨立于政治之外。有這種不羈的性格,李白就會寫出發(fā)情直爽的詩歌。但王昌齡則不同,雖然他也是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曾說過;“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世務(wù)。”(《鄭縣宿陶大公館贈馮六元二》)。也曾因為不護細行被一貶再貶。但因為出身孤寒和受道教玄虛思想的影響,他身上有一種一般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做詩不是全憑情氣,也講究立意構(gòu)思,所以其詩有“緒密思清”(《新唐書文藝傳》)的特點,宜于短章而不宜長篇。為補充反映復雜內(nèi)容時短章的局限,他創(chuàng)作出了以相關(guān)聯(lián)的多首七絕詠官怨的連章組詩,如《長信秋詞》五首。
總之,兩人的宮怨之作有同有異,不能厚此薄彼,同是唐詩百花園中的奇葩。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又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既對宮女之幽閉充滿同情,同時又寄托了自己的抑郁孤憤之情。
拓展:李白的簡介與王昌齡簡介
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自稱涼武昭王李晨九世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附近),父親客居綿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zhèn)),遂生于此。出生之時,母親長庚人夢,故取名為白,字太白。幼聰穎,五歲誦六甲,十歲誦詩書并涉獵百家,后于江油大匡山喬松滴翠之坪讀書十載。開元八年(720年),蘇理出任益州刺史,他于路中投刺謁見,其才能使蘇題十分驚異,稱贊他說:“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學習一下、便可與司馬相如比肩!彼矚g縱橫術(shù),好擊劍,輕財好施而有俠義之風。曾與邑人東嚴子隱居陽山數(shù)年,郡守舉二人有道科,皆推辭不應(yīng)。后出三峽,與友人吳指南游襄漢、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淪,猛虎臨前而堅守不動。暫將指南遺體殯于湘水畔,后數(shù)年為之營葬。又東至金陵、揚州,不到一年時間散金三十余萬。后娶故相許國師孫女,居安陸十年。開元二十三(735年)游太原,識郭子儀于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過,在主帥面前講情減免了對他的刑責。
與誰郡元參軍攜技游晉相,浮舟弄水。之后至齊、魯,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西等會于祖徐山,縱酒為樂,號為“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游會稽,與道士吳病居判中。吳病被召,李白亦隨之至長安。往見賀知章,賀讀其詩文,贊嘆不已,稱之為“滴仙人”。又經(jīng)待盈法師(即玉真公主)舉薦,唐玄宗召見于金鑾殿。論當世事,草答香書,又上(宣唐鴻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賞,以七寶杯賜食,御手親為調(diào)羹,并任命他為供奉翰林,專掌密令,時年四十二歲。李白嗜酒,幾乎日日醉于酒肆之中,故與賀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稱。每當唐玄宗召他之時,幾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灑面,醉稍解時提筆為文往往一氣呵成而婉麗精切。如(出師詔)、(宮中行樂詞)、(泛白蓮池序)、(清平調(diào))、(龍池柳色)等,皆為應(yīng)詔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后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感受辱,故摘(清平調(diào))旬以激怒楊貴妃。
唐玄宗欲封給李白官爵,皆為楊貴妃所阻,同時又不斷遭到張用的讒毀。故在京三年,自知難容于近悻而請求還山,玄宗帝乃賜金放歸。此后李白便浪跡江湖,游歷商、洛、梁、宋、齊、魯?shù)鹊兀⒓矣跂|魯,與杜甫、高適、李留交游,并請北海道士高如貴傳道篆。然后再北游邯鄲、幽州、太原,南至蘇州、會稽、揚州、金陵,又往來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后共約十年時間。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起,李白轉(zhuǎn)徙于宿松、匡廬間。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將他辟為僚佐。不久兵敗,李白系于得陽獄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為死罪,汾陽王郭子儀請以官爵為贖,始詔令長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還,前往投靠當涂令李陽冰。唐代宗即位后以左拾遺的官職征召他,可惜他已于寶應(yīng)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時賦(臨終歌)一篇,時年六十二歲,葬于當涂青山。李白有女名平陽,生卒年不詳;有子名伯禽,卒于貞元年(786年);有一個孫兒,出游不知所往;有兩個孫女,皆嫁給普通農(nóng)夫為妻。李白臨終時,將詩文草稿托付給李陽冰,李陽冰編為(草堂集),并為之作序。序言中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時,下詔以李白詩、裴是劍、張旭草書為“三絕”。楊天惠楊天惠,名集,宇佑甫,又號文伯。
北宋四川郡縣(今三臺縣)人,生卒年月無考。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歷任彭山縣承、鄧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調(diào)任彰明縣令,有政聲。宋徽宗時,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黨”,于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職,閑居鄲縣而終。楊天惠在任彰明縣令期間著有(彰明附子記)一文和(彰明逸事)一書。(彰明通事)一書惜已失傳,僅能在其他古籍上見到轉(zhuǎn)引該書的文字,這些被轉(zhuǎn)載而保存下來的材料。載,有關(guān)李白青。年時期在彰明的一。傳聞。事,。來為。究純的學者。重視。(彰明附子記)記述了附子的產(chǎn)地、產(chǎn)銷規(guī)模、栽培技術(shù)和加工方法,總結(jié)了附子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是一篇難得的古代農(nóng)業(yè)科技論文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貧寒,直到30歲,王昌齡才成為進士,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后來被貶到嶺南一段時間后再次被調(diào)回長安。王昌齡在游襄陽的時候,曾與孟浩然見面,后來又結(jié)識了李白,當時兩人都是在貶途中。王昌齡曾擔任江寧丞所以人稱王江寧,在前往江寧的途中與詩人岑參相識,經(jīng)過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一起游玩。王昌齡在當時也算一個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資料卻很少,大多都是詩人間彼此留詩互贈才得以流傳事跡。
王昌齡一生都是在被貶中度過的,他再貶做龍標尉的時候,人們稱他為王龍標。王昌齡被貶的理由已經(jīng)在資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們無法知道這位著名的詩人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安史之亂時,王昌齡被閭丘曉所殺,據(jù)說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華。
王昌齡代表作
王昌齡作為我國著名的詩人,寫下許許多多著名的詩篇,流傳后世。王昌齡在七言絕句的創(chuàng)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人們稱為七絕圣手。而王昌齡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從軍行》和《塞下曲》。
從軍行》有很多首,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第一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這一首七言絕句當中的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與贊揚。
《從軍行》這首絕句是年輕時的王昌齡所寫下的,表達了王昌齡想要投筆從戎,去到沙場上面殺敵立功,從而成就一番事業(yè)的理想與抱負。你也正是因為王昌齡所寫下的《從軍行》,使得很多的愛國男兒紛紛趕往戰(zhàn)場,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
《塞下曲》之所以能夠成為王昌齡代表作,不僅僅是因為《塞下曲》當中所使用的詞語與手法非常的絕妙,更是因為《塞下曲》當中所表達的感情,容易使人產(chǎn)生共鳴。
《塞下曲》是中老年時期的王昌齡所寫下的,在《塞下曲》當中,多描繪戰(zhàn)場的殘酷,以及戰(zhàn)爭給士兵的家人所帶來的種種痛苦。主要是表達了王昌齡的非戰(zhàn)思想,讓人們可以盡早的化干戈為玉帛,避免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傷害。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齡不僅僅擁有才能,更擁有一顆博愛之心。
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王昌齡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大多是七言絕句,并在七絕上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有五言絕右丞,七言絕龍標, 右丞就是王維,而七言就是王昌齡。王昌齡的詩大反映自身的愛國精神和戰(zhàn)爭中人民的艱苦,他善于借景言情,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出塞》。
王昌齡的《出塞》一共有兩首,而我們最熟悉的其中一首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兩首就是對當時邊塞戰(zhàn)爭的描寫,歷來他的這首詩在文壇的評價很高,有人曾說它是唐朝七絕的壓軸之作。還有王昌齡曾學過剁手《從軍行》,里面也有名作留世,王昌齡還寫過《西宮春怨》、《閨怨》等描寫女性不幸遭遇或者思春情懷的詩句,他的《采蓮曲》則是表現(xiàn)了少女的天真爛漫。王昌齡的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也是千古名作。
王昌齡也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之一,是與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派詩人,王昌齡的仕途并不一帆風順,但他依然有想為國家征戰(zhàn)沙場、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可見他是一位愛國詩人,可惜歷史上關(guān)于王昌齡的資料很少,我們也只能從他的詩中了解這位大詩人。
【李白與王昌齡宮怨詩的異同】相關(guān)文章:
王昌齡《長信怨》全詩翻譯賞析08-06
西宮春怨_王昌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10
李白《怨情》全詩翻譯及賞析06-24
怨歌行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16
王昌齡與李白07-11
長信怨翻譯王昌齡08-16
王昌齡的詩10-19
李白與王昌齡的故事09-24
玉階怨李白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