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維《竹里館》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王維《竹里館》閱讀與賞析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竹里館》閱讀與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①選自《王右丞集箋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十三。這是《輞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庞捏(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嘯(xiào):長聲呼嘯。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巧盍郑褐浮坝捏颉。
、认嗾眨号c“獨坐”對應(yīng)。
譯文:
月夜,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時而彈彈琴,時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幽篁,無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diào),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shù)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xiàn)了一種清靜安詳?shù)木辰。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fā)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 “長嘯”,都體現(xiàn)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zhì),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dāng)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diào)幽靜閑遠(yuǎn),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fù)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dá)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diào)與聲情。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lǐng)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yīng)當(dāng)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nèi)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fēng)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nèi)在素質(zhì)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shù)天地。當(dāng)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xiàn)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斌颍窳忠;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币蚨3*氉宰谟纳畹闹窳种校瑥椫徘僖允慵拍那閼。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比畈奖慈罴,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對當(dāng)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不滿,時常集于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shù)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日本漢詩學(xué)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細(xì)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并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xiàn)自己對權(quán)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zhì)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詩人獨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jié)的。
再看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征,它獨自放射光輝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詩人一樣。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lián)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xiàn)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后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tǒng)一,相映成趣。讀這首詩,就仿佛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于變化的人物風(fēng)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詩優(yōu)美高雅的意境,傳達(dá)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講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篁”,竹林!坝捏颉保鲎郧渡焦怼罚骸坝嗵幱捏蛸,終不見天!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蘇東坡就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詩人獨坐于其間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的世界。
詩人獨坐幽篁,撫弄琴弦,一曲終了,情有不足,不禁擲琴而長嘯。這樣的情致,頗有些魏晉名士的味道。魏晉時,當(dāng)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濤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縱歌,史稱“竹林七賢”。又據(jù)《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正巧阮籍也有一首關(guān)于彈琴的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fēng)吹我襟。”
從詩中我們知道,阮籍的琴聲,是因為夜不能寐,要借之來平息內(nèi)心的煩躁、矛盾。他的嘯聲,也同樣是為了要發(fā)泄心中抑郁之氣。而王維的“彈琴復(fù)長嘯”又是為何呢?詩人并不言及,只是繼續(xù)寫他在竹林中彈琴、長嘯的情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幽深的竹林里,沒有人知道詩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彈琴也好,長嘯也好,都是詩人獨自所為,在這深山茂林之間,連聲響也難以傳出,自然不會有外人知曉。然而,隨著時間不知不覺地推移,明月突然躍出,照亮了詩人獨坐的叢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傾聽著詩人的心曲。
夜中彈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風(fēng)為他吹解胸懷;獨坐幽篁的王維,也同樣感受到了大自然對他的深情慰藉。只不過此時的王維隱居山林,不問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詩的意境,這首《竹里館》要靜謐、悠然得多。
人不知而有日月知,此刻的詩人,脫略了俗世,卻融入了自然,進入一種與自然同體、與大化同在的境界。
讀罷全詩,一幅圖畫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詩人獨坐其間,遠(yuǎn)離塵世嘈雜,既賞幽篁美景,復(fù)得琴嘯之樂,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體,渾如天籟。試問,若非心靈澄凈之人,如何寫得出這清幽澄靜之景?若無恬淡脫俗之心,又何來這忘情絕俗之音?
評解
全詩總共四句,表面看來,平平無奇。詩中寫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坝摹、“深”、“明”三個形容詞,也普通尋常,毫無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隨手寫了眼前景物,沒費什么功夫去刻畫、涂飾。詩中寫人,也只有六字:“獨坐”、“彈琴”、“長嘯”。既未繪其漫彈舒嘯之狀,也不見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亦沒花任何筆墨來描狀。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然而,這首小詩卻歷來受人推許。它的妙處在于,營造了一種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詩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彈琴長嘯之人,如此超然?梢韵胍,詩人是在忘卻世情、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本就清幽澄凈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會,而后命筆成篇的。詩人寫這首詩,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與心會,意與景和。
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以彈琴長嘯反襯竹林的靜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卻是靜中有動,寂中有聲,明暗映襯,獨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語言風(fēng)格,與此詩清幽絕俗的意境相輔相成,可謂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
相傳北宋詞人秦觀在汝南作官時久病不愈,朋友攜王維的《輞川圖》前來探望。秦觀細(xì)細(xì)觀看,“恍然若與摩詰入輞川”,心悅神愉,病竟不治而愈。一幅《輞川圖》能有如此神效,這既有賴于畫家的丹青妙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王維《輞川集》諸詩所啟示的動人遐想。正如宋人方回評價的,王維《輞川集》“雖各不過五言四句,窮幽入玄”。
作者介紹
王維(701一761),字摩詰,盛唐詩人。祁州(今山西祁縣)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出生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藝,不僅詩歌造詣很高,詩名很盛,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開元九年(721)王維中進士,歷任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安史叛軍攻入長安時被俘,被迫任偽職。長安收復(fù)后,降為太子中允。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世人稱其為“詩佛”。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可分為前后兩期。王維早歲春風(fēng)得意,充滿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又有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山水詩上則是選取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川來加以描繪,用以寄托他豪邁開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過著一種亦官亦隱的生活,退出政治舞臺,皈依佛門,棲身于山水田園的極樂世界,所以他后期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山水詩,基本上是一種雅致的情韻,把大自然當(dāng)作純潔的理想王國,多是描繪幽靜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農(nóng)村的田園風(fēng)致,表現(xiàn)出流連光景的娛悅和高蹈出塵的滿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在他的筆下,勞動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諧平靜的。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直接繼承了陶淵明明凈淡泊而深遠(yuǎn)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以觀察細(xì)致,感覺敏銳著稱,“詩中有畫”是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蘇東坡曾言:“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他的詩往往融詩情畫意于一體,創(chuàng)造出耐人回味的藝術(shù)境界,風(fēng)格清新淡雅,意境幽遠(yuǎn)。王維晚年長齋奉佛,其田園山水詩也明顯帶有參禪悟道的氣息。有《王右丞集》。
【王維《竹里館》閱讀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竹里館王維賞析06-28
王維《竹里館》閱讀答案08-08
王維《竹里館》翻譯及賞析10-12
王維《竹里館》08-19
竹里館王維09-25
《竹里館》王維01-21
王維《竹里館》唐詩譯文及賞析06-26
王維竹里館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6-19
唐代詩人王維《竹里館》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