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
《涼州詞》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這首《涼州詞》反映的是唐朝時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了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guān)。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作者】: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在當時"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傳世僅六首。
【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diào)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斑h”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賞析】: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wù)邊防,不關(guān)心遠戍征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賞析1】:
冷風中望著遠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壇殺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壯,再也不肯用和親這樣的方略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了。
盛唐邊塞詩人名家王之渙一生才高運蹇,惜只六首詩作傳世,實讓后人嘆嗟!《涼州詞》其一可謂人人皆知,網(wǎng)路上輕易便可找到相關(guān)的解釋。但《涼州詞》其二多錄其詩文,注解卻是鮮見少聞。無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動手。有不恰處,閱者莫笑泊云居才淺也!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開題便以別樣的視角入筆,詩寫外族首領(lǐng)北望拂云堆,其心內(nèi)情感想必是復(fù)雜多變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會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這是我祖輩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遠遠的望著它了。多少無奈多少悲憤皆入詩中,仿佛一個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淚仰天悲鳴。
敢于從這樣的角度寫詩,敢于替敵人鳴不平,縱觀中國歷史怕只有盛唐才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從這兩句詩中不難發(fā)現(xiàn)王之渙自身的豪放不羈,和觀察想像的深入。唐朝雖然政治清明,詩人們多敢于言。但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思考問題實難能可貴,晚于王之渙的邊塞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也有相類似的詩句:"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兩位詩人都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戰(zhàn)爭,的確難能可貴。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這兩句直白道來更有一種激刺的震憾。藏在詩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濤才是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由血和淚交織而成的爭戰(zhàn)歷史。自春秋戰(zhàn)國起,華夏周邊諸馬上民族戰(zhàn)力強盛,漢家天子多以和親之策以換得短時間的和平,圖謀發(fā)展。而周邊外族在漢族和親之后和得到漢族朝貢來的禮物多也烽鼓暫息。
漢、唐時漢族國力強大起來,用不著再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和平了,而且強大起來的漢家天子野心勃勃,對外族發(fā)起戰(zhàn)爭。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朝名將張仁愿乘默啜悉率其眾西擊突騎施、營州一帶空虛之機,奏請朝廷奪取漠南并沿黃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強防御,首尾相應(yīng),斷絕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張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們誓師之地。東城建于今內(nèi)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據(jù)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yīng),構(gòu)成一道堅強的防御屏障。王之渙詩中的單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連祖宗的宗廟也失去了。從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漢家天子用和親來安撫自己,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吧!
這首詩視角獨特,觀察深入。描寫動人心魄。雖不如為人熟知的人《涼州詞》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寫中道出戰(zhàn)爭不只是給漢家?guī)頌?zāi)難,同樣的,戰(zhàn)爭的另一方也同樣是為了生與死,國與家而輕死舍生。實應(yīng)為后人警聳也!縱觀《涼州詞》二首,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卻時運不濟的詩人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賞析2】: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弊髡邔懩抢餂]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guān)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 關(guān)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賞析3】:
據(jù)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jié)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 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美。同時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xiàn)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它是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guān)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zhuǎn),引入楊柳》曲調(diào),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折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wù)哿眳s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diào)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fā)更多的聯(lián)想,深化詩意。玉門關(guān)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以問語轉(zhuǎn)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guān)”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guān)!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xiāng)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
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shù)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以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xiāng)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wèi)國戍邊責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diào)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09-19
涼州詞王之渙原文及賞析07-18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06-28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7-07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05-21
王之渙的《涼州詞》賞析11-22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原文及賞析02-28
王之渙古詩《涼州詞》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8-30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原文賞析02-26
王之渙《涼州詞》唐詩賞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