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辛棄疾宋詞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為送別抒懷之作。首尾以啼鳥相呼應(yīng),描寫暮春的凄厲暮色;中間引述歷史故事,鋪敘古代種種人間離情別恨,借送別族弟,抒發(fā)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士難酬的義憤。全詞筆力雄健,沉郁蒼涼。
作品原文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囱嘌啵蜌w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fēng)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作品注釋
①題下自注:“鵜鴂、杜鵑實(shí)兩種,見《離騷補(bǔ)注》”。鵜鴂,指伯勞。
、邡p鴣:鳴聲凄切,如說“行不得也哥哥”。
、鄱霹N:其聲哀婉,如說“不如歸去”。
④未抵:比不上。
、蓠R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⑥“更長門”句:用陳皇后失寵事。
、邔④姡阂脻h武帝時李陵。
、唷跋蚝恿骸本洌阂美盍陝e蘇武事。
、帷耙姿本洌阂谩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分星G軻刺秦王事。
、馊缭S恨:像上面的許多恨。
作品譯文
聽著綠樹蔭里鵜鴂叫得凄惡,更令人悲傷不已。鷓鴣鳥“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剛住,杜鵑又發(fā)出“不如歸去”悲切的號呼。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shí)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來這樁樁件件也抵不上人間生離死的痛楚。漢代王昭君騎在馬上彈著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guān)塞荒野,更有陳皇后阿嬌退居長門別館,坐著翠碧的宮輦辭別皇宮金闕。春秋時衛(wèi)國莊姜望著燕燕雙飛,遠(yuǎn)送休棄去國的歸老。
漢代名將李陵身經(jīng)百戰(zhàn),兵敗歸降匈奴而身敗名裂。到河邊轎頭送別蘇武,回頭遙望故國遠(yuǎn)隔萬里,與故友永遠(yuǎn)訣別。還有荊軻冒著蕭瑟秋風(fēng),慷慨悲歌無盡無歇。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淚,而總是悲啼著鮮血。如今茂嘉弟遠(yuǎn)別,還有誰與我飲酒共醉賞明月?
創(chuàng)作背景
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于他閑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跡未詳。張惠言《詞選》以為“茂嘉蓋以得罪謫徙,是故有言。”
作品鑒賞
這首詞的內(nèi)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nèi)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guān),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guī),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郁積事多,有觸而發(fā),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涌集,而不為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興與賦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實(shí)中有虛,虛中有實(shí)。說它是“賦”,因?yàn)樗鼘懰蛣e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shí)。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yàn)樗杪匄B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后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為蜀王望帝失國后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qiáng)烈的悲感氣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著“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zhuǎn)接的關(guān)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yáng)的手法承上啟下,為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rèn)為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也有認(rèn)為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shù)注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wèi)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媯生子完,莊公死后,完繼立為君。州吁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wèi)國!对娊(jīng)·邶風(fēng)》的《燕燕》詩,相傳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皩④姲賾(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zhàn)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jié)不屈。后來蘇武得到歸漢機(jī)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dāng)從此別”等句!耙姿捠捨黠L(fēng)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币陨线@些事都和遠(yuǎn)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guān),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qiáng)烈地表達(dá)了作者當(dāng)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边@又是承上啟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為下句轉(zhuǎn)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罢l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zhuǎn)接機(jī)勢,迅速地歸結(jié)到送別茂嘉的事,點(diǎn)破題目,結(jié)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于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為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qiáng)烈外,還得力于它的音節(jié)。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jié)”中有很強(qiáng)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并至。古人對此詞推崇備至。
詞牌簡介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zhǔn)。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
賀新郎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zhuǎn)午,晚涼新浴”句,故名。后來將“涼”字誤作“郎”字!对~譜》以葉夢得詞作譜。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壓韻。此調(diào)聲情沉郁蒼涼,宜抒發(fā)激越情感,歷來為詞家所習(xí)用。
本調(diào)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首句五字起韻,句法與《水調(diào)歌頭》首句,僅差第三字用平耳。第二、三句均四字句,上加三字豆,中惟“庭”字可仄;余有定格,不能移易。第四句為七字句,第一、三、六字可仄。第五句六字,協(xié)韻,為平仄平平仄仄,一字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協(xié)韻,第二字“玉”可作平,第七句與第四句同。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字平仄不拘,結(jié)句六字,士三下三,協(xié)饋;依定格,必作平仄仄,仄平仄,不可易也。后闋換頭。首句七字,為平起仄協(xié)七言句;但平仄不可稍稍通融。余與前闋相同。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选瘛选稹稹选,⊙●○○⊙▲。
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囱嘌,送歸妾。
⊙●●、○○⊙▲!选瘛选稹稹选!瘛选稹选选稹稹!选瘛瘛ⅰ瘛稹。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fēng)冷,滿座衣冠似雪。
⊙○⊙●○○▲,●○○●⊙○●,●○○▲!选瘛选稹稹选,○⊙○○⊙▲。
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选瘛选稹稹选!选选稹选瘛选稹!选瘛、●⊙▲。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jì)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diǎn)刑獄,湖南、湖北轉(zhuǎn)運(yùn)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dá)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diǎn)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guān)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辛棄疾宋詞注釋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詩詞鑒賞12-16
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鵜鴂杜鵑實(shí)兩種》宋詞12-23
宋詞三百首·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鵜鴂、杜鵑實(shí)兩種》12-04
辛棄疾《賀新郎》賞析09-04
辛棄疾《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diào)》的詩詞鑒賞10-28
賀新郎宋辛棄疾全文注釋07-23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7-22
秦觀《浣溪沙》宋詞賞析以及原文注釋翻譯10-17
辛棄疾《賀新郎·賦琵琶》古詩賞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