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 推薦度:
-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 推薦度:
-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范例
教學(xué)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xué)會翻譯文言文。
3.學(xué)習(xí)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4.學(xué)習(xí)本文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xué)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1)學(xué)習(xí)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2)學(xué)習(xí)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xué)時間
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xí)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簞(dan1)賊(cu4)茍得(gou3)不屑(Xie4)
2.閱讀全文,,對照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dǎo)入
1.作家作品簡介。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見參考)
2.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
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
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
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
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shè)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
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和重音,要讀得流
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3.請學(xué)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人 爾,助詞。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請學(xué)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何加](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5.請學(xué)生翻譯整篇課文。
6.再次朗讀課文。
四、小結(jié)
1通假字
1)得通德 感激 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與通歟 語氣詞 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一詞多義
為
介詞 為了 為宮室之美
動詞 做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得
得到 故不為茍得也
通“德”,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
此、這 非獨賢者有是心
這是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與
通“與欠”,語氣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予 呼爾而與之
3.虛詞
之
代詞 他 呼爾而與之
助詞 的 為宮室之美
而
表順接 不譯 蹴爾而與之
表轉(zhuǎn)折 卻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表選折 而 舍生而取義者也
于
表比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對象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特殊句式:
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
倒裝句:
萬鐘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生者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內(nèi)練習(xí)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預(yù)習(xí)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xí)一、三、四題。
二、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1、文章脈絡(luò)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闡明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茍且偷生;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所以不避殺身之禍。
第三層(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惡有甚于死者”):進一步論證“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先用假設(shè)推理的方式說明,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生更可貴,那么人們就會用各種手段茍且偷生;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死更可惡,那么人們就會挖空心思逃避殺身之禍。接著用事實證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種手段求生卻不用。有的人做某種事情,可以免死卻不做。于是得出結(jié)論:“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義”是確實存在的,“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
第四層(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論”上,說明“舍生取義”的美德,本來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不使它喪失罷了。
第二部分(2、3):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惡之心”。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從正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耙缓勈场薄耙欢垢标P(guān)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氣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證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而不失義。
第二層(從開頭至“亦不可以已乎”):從反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首先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yōu)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個排比句作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問,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層(最后一句):與第一部分相呼應(yīng),又回到“性善論”上,把上述人的行為歸納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也就是“義”、“善”的本性。①“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疑問:本文分兩段,結(jié)構(gòu)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yīng)歸入第一段。
2.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xùn)|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
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
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
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
點。
3.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各贊揚斥責 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
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寫作意圖?談給你的啟示。
論證方法:第一段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第二段 舉例論證
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抉擇時候,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師總結(jié):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yīng)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shù)摹?/p>
5.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6.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7、聯(lián)系課文,談?wù)勊麄兏髯缘膬r值取向(名句簡寫)
材料一:富貴。。。。。。此之謂大大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 (匈牙利 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夏明翰)
三、提煉中心論點(要求全體學(xué)生掌握此要點)
1、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這樣提出有什么好處?(學(xué)生分組討論,而后解答)
明確: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shè)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jié)論,這里其實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第二句緊接著引出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用比喻導(dǎo)出中心論點,使“舍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論證方法(要求中高層學(xué)生掌握并能加以運用)
2、 提問:在論述中心論點時,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讓全班同學(xué)閱讀思考,而后由中高層級的學(xué)生踴躍回答)
明確:這篇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論證、邏輯推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其中邏輯推理論證法是難點,教師在教學(xué)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dǎo)作用,引導(dǎo)中高層級的學(xué)生熟悉并掌握這一論證方法。)
五、寫作方法
1.邏輯嚴密,具有雄辯力量。
不管是分別來看各部分,還是縱觀全文,都會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提出“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然后先從正面說明,因為有比生更可貴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東西,所以要舍生取義;接著用假設(shè)推理和事實證明,“義”比求生惡死更重要,所以應(yīng)該舍生取義;最后歸結(jié)到人本來都有“舍生取義”的美德,不應(yīng)喪失。一層緊扣一層,嚴密無間,兩大部分之間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礎(chǔ)上,第二部分用事例進一步論證“義”重于生死,“義”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最后著重指出這種行為就是失掉了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補充和深入,前后相貫,密切呼應(yīng)。
2.善用比喻和舉例論證的手法,頗富說服力。
文章一開始便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舍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作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動,引人人勝。文中還以行人不受“呼爾”之食和乞人不受“蹴爾”之食為例,更加深入地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題旨不斷深化。
3.正反論證,層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論述“生死”問題與“義”發(fā)生矛盾,應(yīng)該舍生取義時,就先從正面論述了義重于生的道理,又從反面論述了不義重于死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闡明了舍生取義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又以“萬鐘”雖好也不能接受為例,從反面論證了舍生取利是喪失本心。論證極為嚴密,說理極為深刻,層次十分分明。
4.語句流暢,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連用三組排比句,對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語言極為流暢,氣勢也很充沛。
六、小結(jié)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 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
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相關(guān)文章: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6-13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11-01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5-29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10-14
(推薦)《魚我所欲也》說課稿06-14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精選6篇)09-28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5篇10-17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5篇)10-07
魚我所欲也說課稿(精選5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