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者:金杭梁
設計背景:
1)閱讀教學的癥結在哪里?--對終結真理的迷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排除“異己”、回避困難、繞過矛盾,處心積慮地奔向“主題”--那個教師自認為的“終結真理”。對終結真理如此迷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類思維惰性的表現(xiàn)。面對一個陌生而開放的文本,如果已經(jīng)有了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那就只要面向它亦步亦趨地求證并記住它,從而省.去了許多自行求索的努力。第二是因為語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傾向,這種傾向帶給了文本,從而使我們?nèi)ふ夜潭ǖ慕Y構或終極意義。
這種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閱讀教學顯然與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zhì)是相違背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大多是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而選入的作品,它們沒有絕對的是非判斷,只是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一種人文培養(yǎng)目標。
解構與開放的閱讀教學就是要把意義從形而上的專制,從各種“中心主義”的獨斷中解放出來,使意義自由,并恢復其自由游戲的本質(zhì)--否定性
(注:以上語段摘自蔣軍晶老師的《解構與開放的閱讀教學》一文。)
2)《三顧茅廬》,講述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老師們教學也就按教參提供的以上解讀,進行教學的。而從沒注意過作為陪襯的張飛和關羽。尤其是張飛,在此文中筆墨也占得不少,可是大家除了注意到他是襯托劉備外,就絲毫不愿再深入思考和解讀文本內(nèi)在的其他含義了。價值的一元性深深地植根與我們廣大語文老師身上,多元性思維還遠遠沒有滲透到我們的血脈中。更沒有人思考過有沒有“四顧茅廬”的可能性,并借此來進一步全方位把握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創(chuàng)造性編寫故事。這樣怎能培養(yǎng)出富有個性的新時代接班人呢?只會培養(yǎng)出一批人云亦云的庸才。挖掘文本更多內(nèi)涵,體現(xiàn)文本價值的立體作用,又不游離文本的價值取向,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jù)文本內(nèi)涵大膽想象,續(xù)寫“四顧茅廬”的故事。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并善于欣賞張飛、關羽等配角的優(yōu)秀品質(zhì),多角度地了解人的性格。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 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 堅持不懈)。
三、教學過程:
一、猜問題,激興趣
1、讀:上節(jié)課我們明白,劉備是個禮賢下士的人,他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那么下面我們把描述他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的詞句來讀一讀。
2、問:同學們,昨天老師說要問你們一個你們猜不到的問題,現(xiàn)在你們有沒有猜出來呢?(有沒有興趣猜呢?猜到可有重獎。。
學生猜--師揭迷。
【猜問題開始,保持神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好勝心,既復習了學過的知識,又鼓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一探張飛言行,再悟劉備其人
師問:《三顧茅廬》一文不寫張飛行不行?
1)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話,主要是語言的描寫。
語言:
①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二顧茅廬)
②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顧茅廬)
③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三顧茅廬)
④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顧茅廬)
⑤張飛滿口答應。(三顧茅廬)
⑥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三顧茅廬)
行為:
①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一顧茅廬)
②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二顧茅廬)
③張飛只得跟著走。(二顧茅廬)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三顧茅廬)
⑥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很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三顧茅廬)
⑦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三顧茅廬)
2)讀沒有張飛言行的話,品悟個中奧妙
展示課件:在公元207年冬天,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3)討論:到底可不可以不寫張飛的言行?理由是什么?
4)小結:作者采用了對比的襯托寫法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此時起到“綠葉”作用了。
5)指導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生自由、反復朗讀描寫張飛、劉備的對話)
【朗讀預想:
師:停一停,我們來讀一讀劉備的言行舉止,讀出自己對劉備的認識。
生: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較為平淡且不流利)
師:請劉備再說一遍,相信你比第一次讀得好。
生:“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流利但仍顯平淡)
師:(見機接著說)劉備溫柔地說道。(并無諷刺之意,因師生關系融洽)
(學生自笑,從似乎認識到自己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師:諸葛亮是何等人?
生:特別聰明的人;
生:是神機妙算的謀士;
生:是品德高尚的軍師;
生:當今大賢;
生:是一位忠臣。
師:面對這樣的人,你心情如何?請大家再讀讀。
(學生極其投入地朗讀起來,剛才站起朗讀的學生還想讀,并讀出自己對諸葛亮的仰慕,對張飛的責怪。)
師:是!你果真是劉備,因為你像劉備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誠心讀出了劉備的誠意。
……】
三、再探張飛言行,還原張飛本性
師發(fā)問:張飛的言行描寫是為了襯托劉備的誠心誠意,他是綠葉,是墊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僅僅是個莽漢呢?在他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呢?張飛到底是怎么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再來仔細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為人。
【語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傾向,這種傾向帶給了文本,從而使我們?nèi)ふ夜潭ǖ慕Y構或終極意義。這個設問,力圖避免一元中心論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劉備是值得學習的,值得稱贊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學的不研究的,從而誤認為劉備是英雄而張飛不是。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張飛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無非在此文中他顯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這就需要我們從大語文的角度去解讀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
1)重看張飛的言行:(出示范課件)
①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二顧茅廬)
②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顧茅廬)
③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三顧茅廬)
④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顧茅廬)
⑤張飛滿口答應。(三顧茅廬)
⑥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三顧茅廬)
行為:
①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一顧茅廬)
②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二顧茅廬)
③張飛只得跟著走。(二顧茅廬)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三顧茅廬)
⑥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很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三顧茅廬)
⑦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三顧茅廬)
2)思考這些話還包含什么信息呢?組織學生討論,從中我們還能領悟到什么?
師適當提示:張飛是個愛惜才華的人嗎?(愛才,劉關張三結義就是最好的證明史書記載他“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那么張飛為什么對諸葛亮很感冒呢?還說諸葛亮是村夫?
(當時他的地位避諸葛亮高,諸葛亮的才華他不知道,所以做出如此蠢事來。你看后來他和關羽知道了諸葛亮的本領后對他就是敬佩有加了。)
3)反饋小結:
這些話,至少還告訴我們張飛也是個英雄,他耿直、粗獷、鹵莽但又極關心大哥,講義氣,看不慣傲慢的人,也是個愛才的人,同時還是個能聽人勸告的人。
【至此,把一個全面的本色的張飛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不至于讀完《三顧茅廬》而丑化了張飛的英雄形象!
四、襲文意大膽想,續(xù)寫“四顧茅廬”
師極富煽情地說,古人、古書上只記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那么劉備和張飛、關羽難道真的只有三次到達諸葛亮的茅廬?
【這是一個思維的核彈,拋向了學生,勢必引燃學生們思維爆炸的連鎖反應,這下有好戲上演了。】
1)學生思考和討論
2)教師提示:劉備第三次光顧諸葛亮的茅廬,見著了他,并和他談的很投機,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他創(chuàng)立大業(yè),那么諸葛亮是馬上下山的嗎?難道不需要準備準備?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屬?--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嗎?我想他們肯定是去接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顧茅廬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劉備他又什么安排呢?張飛和關羽心中是否服氣呢?還是和前三次一樣呢?
3)學生根據(jù)三顧茅廬的趨勢,大膽而合理的想象,續(xù)寫第四次顧茅廬或者寫四顧茅廬的可行性報告。
4)反饋交流,評比誰寫得在理又有趣。
[《三顧茅廬》第二課時(網(wǎng)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2.搭石第二課時課件
10.橋第二課時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