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1
《匆匆》是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是作者身處“變動不居”時代的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和對未來前程的憂思(不止于個人),是那個時代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良知”的一個縮影。全文短小精悍、文思泉涌、結構嚴整、語言極富個性(如短短六百多字,有十幾句問句)、情感充沛(尤其是第四自然段連續(xù)的發(fā)問,勢不可當、震聾發(fā)憒),淋離盡致地展現(xiàn)散文的特點。這樣一篇散文,面對當下的六年級的學生,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呢?何捷老師執(zhí)教的《匆匆》給我們許多啟示。
一、不避形式,先入為主
上課之初,何老師簡介“散文”,直接告訴學生散文是“作家和讀者在人生旅途中悄悄的對話和共同的思考”(余秋雨語),教學生散文的一般學習方法并以板書的形式固定下來:
傾聽、散文、對話、思考也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明確學習目標。雖然文體在小學不是很強調,但是,也不能回避不同文體的特點、學習的重點,由此教學的方法和重點也不同。把握文體特點實施教學,求同存異、異中有同、把握分寸,方為上策。
二、聽讀結合,初步感受散文特點
在學生感受抽象的“散文”之后,何老師大膽采用聽名家范讀的形式,要求邊聽邊圈畫、標注表現(xiàn)“時間匆匆而過”的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名家范讀,不僅訓練學生傾聽的能力,還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一舉多得。當然,如果老師自己能夠示范或發(fā)掘隱藏在學生中的資源,可能更直觀、更親切。
交流環(huán)節(jié),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從句子到詞語到段落,試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形散而神不散”。
三、自主探求,進一步感受散文特點
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指標。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一看學生直面文字的時間;二看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尤其是心靈自由),若有且足夠,則是;反之,則否。我們看到何老師的課堂,學生靜靜地讀書、思考、批注(即老師提出“默讀思考,讀通讀懂其中一二處,能讀出文字里暗藏的許多信息、能讀出問題說明‘你是高手’”)用了足足五分鐘,這是了不起的!
繼而,何老師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在學生閱讀實踐中總結方法:傾聽(讀書也是一種傾聽)——思考——對話。從本課例來看,此“對話”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靜靜地讀書、思考,用心默默地與作者對話;第二層是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思考所得發(fā)表出來,跟同學分享,如有同學讀出“感嘆”、有同學讀出“惋惜”、有同學讀出“無奈”,這是與同學、老師對話;第三層是把自己的所得(感受)帶到文章中,以朗讀的方式傳達,即因文生情、緣情發(fā)聲、以聲傳情,這是與作者、同學、老師對話。
最后,遷移方法,自主品讀,彼此分享。
四、處理好兩對關系(不止于這節(jié)課)
第一,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是教學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對關系。誠如周一貫先生所言,牢固樹立“以生為本”,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是“戰(zhàn)略”。只有戰(zhàn)略對了,才有戰(zhàn)術可言。否則,“沒有學生的努力,‘神馬’都是‘浮云’”!
第二,處理好“動口”思考與“動筆”思考的關系。我認為閱讀教學若缺少以下三件事是不可想象的(雖然不一定在一節(jié)課中出現(xiàn)):一是缺少靜靜地讀書;二是缺少學生質疑(包括對文本、對老師、同學之間);三是缺少動筆練習(包括圈畫、批注、筆記、練筆、寫字、做課堂練習等等)。我始終認為相對“筆頭思考”而言,“口頭思考”——特別是一問一答、某一位學生的突出表現(xiàn)——是比較膚淺的。因為學生可能雖然在說卻不知道自己說什么(不少學生是看著筆記說別人的話)或者這邊說那邊就忘。動筆則不然,“口說無憑,立字為證”。
語文教學,必須非常明確自己要教什么。當然,這不是一朝之功、一人之事,關鍵在自覺。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2
有幸參加了陳香華老師主講的主題為《匆匆》的網絡研討活動,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要整體著眼,大處入手,教得輕松,學得明白。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陳老師主要安排兩個內容,一個是展示了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點詞語,一個是找出了課文中的重點句,但在這看似平常的設計中卻有獨到的匠心:頭涔涔、淚潸潸、伶伶俐俐等詞語的運用體現(xiàn)了《匆匆》一文的語言特色,理解了這些詞語也就打通了理解文章主旨的大門。本文多有問句“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我能做些什么呢?”在作者反反復復的自問中,學生便感受到了作者心底里對時間飛逝的哪種傷感、惋惜和無奈。同時,這些問句也統(tǒng)領了全文,使學生明顯的觸摸到了朱自清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思路。
第二,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是經歷生命開花的體驗。對于作者來說“八千多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蹦敲磳τ谖覀冏约簛碚f“四千多的日子已經悄然溜走了,又有什么聲音和影子呢?”“朱自清的日子在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那么我們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這些問題觸擊了學生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促使他們自覺地走進字里行間,和作者、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閱讀感悟是主動的、積極的,也是有效的。對于時間的感慨和留戀難道不是最好的惜時的教育嗎?
第三,跳出文本,回視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很好的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狀況之外,還注意了語文學習的特點。學習文章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會和讀懂,還要能借鑒和運用。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朱自清為什么接二連三的問自己?這是他在深刻地反省自己、警醒自己珍惜時間啊!那么朱自清的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呢?當教師用課件的形式展示朱自清一生卓著的業(yè)績的時候,學生深深被他的實踐行為所感動了。
這次教研之后,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作為新生力量的我們應該多學習、多思考、多探索,豐富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做最好的教育工作者新生代的標桿。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3
(一)引導學生“用心讀”
為了使學生感知課文,支玉恒老師讓學生自由讀、指名讀、聽錄音讀、再聽錄音學讀。而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用心讀”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單是“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這一句,他一邊滿懷深情地范讀,一邊根據(jù)句子讀停頓做手勢打節(jié)奏,連續(xù)幾次引眾生隨讀,實踐著“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他反復運用范讀、引讀、伴讀、對比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課文,效果令人贊嘆。
(二)引導學生“用心聽”
支老師引導學生用心聽名義上是聽,實際上是讀。他巧妙地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讀后暢談體會,說自己的感受。這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散文的理解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在支老師的點撥下,學生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語言來表達出內心的感悟和體驗。
(三)引導學生“用心說、寫”
支老師課堂教學的最后部分是讓學生說格言、寫格言。每當學生說完一句,支老師就讀給大家聽,或者是讓學生大聲朗讀,然后說說意思。在一遍遍的說和寫中,學生的文字表達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得到強化。學生創(chuàng)作的格言經過老師的修正后,必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啟發(fā)。
“用心讀”“用心聽”“用心說、寫”是支玉恒老師整堂課的設計思路,它著眼整體、思路清晰、循序漸進。這是一堂真實的語文課,沒有精美的課件,沒有太多的花樣,就這么簡簡單單,但簡單里包含了深度,包含了智慧。這樣一堂高質量的語文課,是我們小學語文老師一生的追求。
聽了特級教師何捷的《匆匆》一課,受益匪淺。何老師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并讓學生“以讀促悟”,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下面談幾點切身的體會:
1、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賞識教育。通過鼓掌、豎起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頭、投予鼓勵或贊賞的目光等,與學生進行鼓勵性交流。特別是稱學生為“老師”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的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認可及尊重,同時也可見何老師謙虛的教學態(tài)度。
2、在整堂課中,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首先,播放了這一課的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悟。接著,讓學生感情朗讀,由字、詞、句、中感悟時間的流逝。
3、何老師在整節(jié)課中,真正起到了引導學生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邊讀邊悟,讓學生體會到了時間的流逝之快,要珍惜時間。
4、只是在本課即將結束時,感覺有些倉促。抑制了個別學生想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
總而言之,何老師這節(jié)課讓我看到了新課改形勢下,教師的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會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爭取讓每一節(jié)課都像何老師這節(jié)課一樣精彩。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匆匆說課設計11-12
也說“匆匆那年”散文05-08
英語聽評課心得體會01-19
說“屏”說課11-12
《假如》說課01-06
《春》說課11-18
《掌聲》說課11-12
DoReMi說課12-17
孔乙己說課11-24
《鄉(xiāng)愁》說課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