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金黃的稻束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黃的稻束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金黃的什么
。ㄒ唬﹩栴}探究
1、“金黃的稻束”象征著什么。“金黃的稻束”,不僅是指自然意義上的稻束,而是詩人的心靈與田野里佇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實體,而產生的一個象征。
它首先是收獲的象征,進而詩人把它與創(chuàng)造此豐收成果的勞動者的形象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了,而作為孕育者和勞動者的母親便是其中的典型,成為詩人表達敬意的對象。
2、詩人是如何將“詩”(詩的意象和語言的美)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詩人以“金黃的稻束”為起點,將收割后的疲倦和靜默、母親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因而具有一種更為感人的力量。在具體寫法上,詩人并沒有在字面上將“金黃的稻束”直接比為“母親”,或是直接比為“雕像”,而是在這兩者之間來回閃動,展開聯(lián)想和沉思。
它們在詩中同時存在,相映成輝。讀后,黃昏收割過的田野里“金黃的稻束”這一意象像靜默的雕像一樣令人難忘,而母親的疲倦、母親的無言的堅忍和美麗又激起我們對歷史和生命的無盡的沉思。值得稱道的還有這首詩的語言,它們不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質感和深長的意味。
3、這首詩有著意象的跳躍,意象的重疊,但為何不給人零亂、費解的感覺。這得益于詩人意象創(chuàng)造的技巧圓熟,尤其是組織得非常和諧。它在跳躍的地方都作有機的過渡,用一根無形的線索把數(shù)個意象貫串起來。詩的前兩行寫大自然的“稻束”,一個跳躍,卻又寫起了“皺了的美麗的臉”的“疲倦的母親”。從稻束到母親,是兩個意象的重疊,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見”作了暗過渡,所以雖然跳躍,卻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們能感到詩人在這里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暗示:全詩把“稻束”與“疲倦的母親”連了起來。
這聯(lián)結的線索就是由詩人對那個一切都被顛倒了的社會中的一個社會問題的認識引起的,即為什么勞動者卻是貧窮者,對社會貢獻得越多,自己卻喪失得越多。詩人把這些對社會的認識,通過稻束──母親──思想這樣一根藝術線索貫穿起藝術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
。ǘ┱Z言品味
1、有“聲”有“色”的語言這首詩由于獨特的色彩與聲音的把握和表達,而使語言帶有一種雕塑的質感和光輝。
詩人用“金黃”修飾“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質感,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把握,“金黃”是高貴的色調。在技巧上,它一方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具體意象和抽象觀念的疊加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也溝通了古典詩歌對意境的要求,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情境關系的重視。而三個“靜默”預示著母親的美麗與堅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有“聲”有“色”的語言增添了詩歌的厚重感。
2、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經驗的意象詩中的意象具有如下兩個特征:第一,以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對實存的生活形態(tài)作具體描述,如“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第二,通過詩人的感官轉化把抽象的事物變形為具體感知的形象,如“歷史”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無論哪種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獨創(chuàng)性,而且它們也是通過詩人心理的印證或想象才得以實現(xiàn)的。
詩人對意象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吸收了中國古代和西方現(xiàn)代的經驗,并且有所融合、創(chuàng)造。
、胚@首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參考答案:金黃的稻束
、茋@核心意象又寫了哪些意象。
參考答案:疲倦的母親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 遠山 小河雕像
、啤敖瘘S的稻穗”和“母親”有哪些契合點。
參考答案:詩人以“金黃的稻束”為起點,將收割后的疲倦和靜默、母親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因而具有一種更為感人的力量。在具體寫法上,詩人并沒有在字面上將“金黃的稻束”直接比為“母親”,或是直接比為“雕像”,而是在這兩者之間來回閃動,展開聯(lián)想和沉思。它們在詩中同時存在,相映成輝。讀后,黃昏收割過的田野里“金黃的稻束”這一意象像靜默的雕像一樣令人難忘,而母親的疲倦、母親的無言的堅忍和美麗又激起我們對歷史和生命的無盡的沉思。值得稱道的還有這首詩的語言,它們不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質感和深長的意味。詩的最后一句“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因為有上文的鋪墊而順理成章,并不顯得空洞,一種“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詩”在此完美地合為一體。
參考示例:“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采用擬人手法來寫稻束,割過的秋天的田提供了無限空闊的背景,它不是擺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當大地空曠,這樣一幅“靜物寫生”出現(xiàn)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動人,更能調動詩人對歷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二、《金黃的稻束》和它的誕生(鄭敏)
這首詩是寫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正在戰(zhàn)時的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哲學系讀書。我在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當時的制度是可以在新生注冊入校時決定自己要主修哪一系,在經過一番思考后,我決定由我喜愛的英國文學改為修哲學系。當時我的想法是文學還可以自學,而哲學,這一文科之本,卻必須由師傅領進門,因此在注冊登記表上我就毅然決然地填上哲學系幾個大字,從此奠定了我此生在寫作和科研上必然會走上一條跨學科的道路,也就是念著哲學,為了更深地理解文學和寫詩。
說來也巧,作為哲學系的學生在修一門外語時必須修德文。
這樣我就成了馮至先生德文課的學生,馮先生也正是一位兼修德國文學與哲學的學者和詩人,他在聯(lián)大開了歌德研究和德文兩門課,就在這時期他的杰作《十四行詩集》和關于里爾克書信的翻譯也問世了。他的詩和歌德的《浮士德》及里爾克的書信都是深深浸透著哲學的文學,這樣就深刻地刻畫了我此生在創(chuàng)作與科研所必然要走的道路。
與此同時我在自己主修的哲學課里又找到詩的美學和哲思。其中鄭昕先生的康德,緊緊圍繞著對物自身的探討,馮文潛先生的西方哲學史,為我畫了一個柏拉圖的形而上理想主義的輪廓,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哲學使我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境界,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一種超脫精神,而這些中西哲學正是我所讀的一切文學之本,之質,之神,從此我不可能不在文學作品中尋找他們,體驗他們,因此在事隔半個世紀后,我在海德格爾的書里讀到“詩歌是哲學的近鄰”時,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點中了我多年實踐而不自覺的道理。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20世紀40年代寫詩時的心態(tài),一個昆明常有的金色黃昏,我從郊外往小西門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著一條流水和樹叢走著時,忽然右手閃進我的視野是一片開闊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開,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陽中如同鍍金似的金黃,但它們都微垂著稻穗,顯得有些兒疲倦,有些兒寧靜,又有些兒寂寞,讓我想起安于奉獻的疲倦的母親們。舉目看遠處,只見微藍色的遠山,似遠又似近地圍繞著,那流水有聲無聲地汩汩流過,它的消逝感和金黃的稻束們的沉思凝靜形成對比,顯得不那么偉大,而稻束們的沉思卻更是我們永久的一個思想,回憶40年代大學時的哲學課和文學課,它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詩,釀成的酒,它香氣四溢,每當一個情景觸動我的靈魂時,我就為這種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寫起詩來,也許這就是詩神對我的召喚吧,日后閱歷多了,思維也變得復雜起來,我的詩神也由一個青春的女神變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遞給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種更濃烈的極香醇的白酒,我的詩有時有些不勝任,但生命是不會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
她與里爾克一樣,總是從日常事物引發(fā)對宇宙與生命的思索,并將其凝定于靜態(tài)而又靈動的意境里。每一個畫面都仿佛是一幅靜物寫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結著詩人澄明的智慧與靜默的哲思,建國前寫的《金黃的稻束》就是這樣的作品。
面向大地的沉思──鄭敏《金黃的稻束》賞析
意象─黃昏路上疲倦的母親;高懸在樹巔上的“收獲日的滿月”;如雕像一般靜默的遠山;最后定格于金色的稻束在一片伸向遠方的秋野中低首沉思。然而筆墨斷處意脈不斷,內在的關聯(lián)將這些個別的意象連接起來:
“金色的稻束”,意味著收獲,它充盈著豐收的喜悅,更是對艱辛勞作的饋贈;它浸透著烈日之下的汗滴和風雨之中的泥濘,寄托著勞動者對幸福的期待和對匱乏的憂慮;也耗蝕著母親原本豐滿的臉龐──那在辛勞與憂慮中漸漸憔悴的臉龐。
“稻束”與“母親”兩個意象由此相遇,漫長歲月中的艱辛和期待,使秋日的收獲與老去的母親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麗,這種美麗與那高懸在樹巔上的“收獲日的滿月”既有形的關聯(lián)──母親的臉與滿月,更有神的比附──一種收獲的滿足,無言的欣悅,升起于樹巔,并不偉大,但豐盈自足。圓月之后,是遠山,它仿佛很遠,構成一個靜穆的背景,如油畫的底色,浮雕般襯托出稻束的金黃、母親的蒼老、圓月的熒白;又仿佛很近,在蒼茫的暮色中逼近我們的心靈,以比雕像更靜默的姿態(tài)壓迫我們感受到某種尚未說出的秘密;其實這不是什么秘密,它只是在群山之圍中,一代一代人默默演繹著的生存的軌跡,也就是母親的老去、稻束金色的沉積和收獲日的滿月一次次地升起……
詩人由近而遠,一層一層拓展出一個開闊的詩意空間,但詩思在此轉向,詩人收回伸向遠方的視點和思緒,重新落到近景中的稻束,那由母親、滿月、群山拓展開來的思緒,共同熔鑄出稻束凝重的身影──“肩荷著偉大的疲倦”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為生存而操勞的疲倦,雖沒有改天換地的壯烈,卻是支撐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它是偉大的但又是沉默的,即使在最輝煌最豐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
歷史的長河中,那屬于“金黃的稻束”的群體,早已模糊為一個暗淡的背景,無聲無息地滋生和死亡,無聲無息地支撐起英雄的偉業(yè),也肩荷起歷史的苦難。
而它們只是“靜默”“靜默”,在靜默中繼續(xù)自己辛勞的生命。但在這靜默中,我們感到稻束兀然聳立如一座豐碑,顯示出群山一般厚重不遷的品格和不可藐視的力量,真正的歷史靠它支撐。
那由英雄的名字綴結成的歷史,不過是其下“一條流去的小河”,只有這“稻束”的類屬,才能以始終沉默的姿態(tài),進入人類的思想。
含蓄地表達出對豐產、收獲、土地、母親等極平凡又極偉大的事物的充溢著哲思的贊美!暗臼钡囊庀髮嶋H寓涵著一種對生存的根基性的歸依和沉思。相對于傳統(tǒng),這是“異調”,這是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共同培植起的異調。
鄭敏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深受西方音樂、繪畫熏陶和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
【金黃的稻束教案】相關文章:
鄭敏《金黃的稻束》閱讀答案11-11
《一束鮮花》教案08-25
金黃的落葉_作文04-05
金黃的樹葉作文07-03
《一束鮮花》優(yōu)秀教案08-25
金黃夏韻作文08-04
金黃的樹葉作文(優(yōu))07-04
《一束鮮花》教案11篇09-02
稻花香作文10-17
金黃的秋天作文(精選47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