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朗誦閱讀練習及答案
聽朗誦
孫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zhàn)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xiàn)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xiàn)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歷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卷,就是這樣。關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時的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繹不絕,究竟是少數(shù)。有些紀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家記錄,才得永久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今時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jié),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作者聽朗誦時,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這是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
(1)青年時期自己每次閱讀魯迅的這篇散文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2)五十年后現(xiàn)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
(3)我自己,經歷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也遲鈍了。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2)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答案】(示例):
(1)當年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而犧牲的那段歷史已經過去很久了,被遺忘殆盡。
(2) 事過境遷是自然的,但文章將與道義共存,革命的文學青年與魯迅的文章將永垂不朽。
3.在作者看來,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分)
【答案】(示例):
(1)歷史賴文字以傳遞,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很重要
(2)看寫的是誰,應當有重要影響
(3)看是誰來寫,表達水平須高
4.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示例):先由夜晚聽朗誦開頭;再感慨時過境遷,五十年后現(xiàn)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又深入議論,指出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進而得出文章與道義共存,革命文學青年和魯迅的文章將不朽的結論,前后呼應。
【聽朗誦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聽朗誦》閱讀練習及答案06-10
《聽朗誦》閱讀答案02-02
聽朗誦閱讀答案10-25
《聽朗誦》閱讀答案11-27
聽朗誦閱讀題的答案12-24
聽泉-閱讀練習及答案02-23
聽朗誦閱讀理解答案11-24
聽曉角閱讀練習答案03-23
季羨林《聽雨》閱讀練習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