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歷史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因其與學習掌握知識的效率有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高一新生歷史的學習方法,希望有所幫助!
一、興趣引路,能力滲透——“隨風潛進夜,潤物細無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一學生正處在思想和心理從感性到理性過渡期、轉型期的開端,在能力要求急劇攀高、理性思維顯著增強,且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新編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學習中,如果任課教師把指導高考備考中的那一套思維習慣和教學模式不自覺地用到高一階段,板著面孔做學問,板著面孔教書,不僅是不合時宜的,也必然是失敗的,由于這必將使學生覺得老師“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從而“望而生畏”、“知難而退”,產生強烈的厭倦、挫折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更遑論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實在,新編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歷史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有興趣引路,扭轉觀念,培養(yǎng)能力的努力才能滲透其中,不是強輸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
但有兩個“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興趣的教學內容不能還是初中階段純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應是情理交融的、深層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覺滲透;二是激發(fā)興趣的手段不能是隨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應從教材與學生現有認識結構的聯(lián)系之處著手,圍繞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任務,要有循序漸進的自覺安排。
筆者在實踐中主要從這樣三個途徑改進教學:
其一,在教材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lián)系中尋找“切口”。例如,漢唐絲綢之路的歷史、中國四大發(fā)明的西傳、元朝時馬可波羅的東來、唐太宗大敗突厥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淵源等,都是學生在初中歷史和課外閱讀中耳熟能詳的人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在講解“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和條件這一題目中,適時、適機、適度地導進、提問和在分析中引入,能使學生產生親切的感覺和興奮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興趣,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地認識中外歷史的聯(lián)系和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樹立“面向世界”的理念,從而培養(yǎng)能力,優(yōu)化課堂效果。
其二,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中發(fā)掘“熱點”。距現實太遠往往被認為是歷史學科的劣勢,而實際上歷史學鑒古知今的本質目的和人類生活古今相聯(lián)的客觀規(guī)律都賦予歷史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挖掘出它們,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生動起來并深入進去的“熱點”。例如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長中,發(fā)展外向經濟、增加外匯收入、打擊走私活動等內容尤為重要,這與17~18世紀西歐盛行的重商主義雖性質迥異,而方式途徑同出一轍,直接目的頗多相似,一舊一新,二者相聯(lián),便會引起學生積極的關注和思考,概念的理解和意義的分析也變得非常明了。
三是在教材與學生個人思想的聯(lián)系上釘上“扣子”。高一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他們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歷史學科中很多人和事都與他們的心靈世界有著多種多樣的聯(lián)系,老師要善于在二者之間釘上“扣子”,扣住學生的心弦。例如,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等英雄人物,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等歷史名人,他們的事跡和業(yè)績飽含催人奮進的內涵,他們的悲喜命運具有發(fā)人深省的魅力;歷史上三次工業(yè)革命及其對世界的巨大推動力揭示了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而東西方不同國家在工業(yè)革命浪潮眼前的不同反應及由此引起的強弱盛衰的不同命運,則昭示了工業(yè)革命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而樸素的`真理。
這必將給愛國主義、世界觀、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內容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和切實的說服力。這些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扣住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及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評價人物、認識歷史的能力。
二、理清主線,建構體系——“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系統(tǒng)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把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并不即是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把握知識的前提。所以,要培養(yǎng)能力,就必須把學生從死記硬背的獨木橋引上理解記憶和靈活運用的陽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質——認識和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加深認識以形成知識的體系,進而在識記上融會貫通,在運用上觸類旁通。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按時間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誤識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編一張知識的“網”。首先,在章節(jié)內部理出清晰的“目”,這是教學常規(guī)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一新教材處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務求因果關系明了、邏輯聯(lián)系清楚、概括精煉、重點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其次,給章節(jié)一個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個章節(jié)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如《世界近代現代史》第一章“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舊教材沒有這一章,新教材把它作為近代史的序幕和資本主義的前奏,其本質內容是以生產力的進步帶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手工工場,然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筑領域引起連鎖反應,展現了16世紀前后人類歷史轉折關頭的風采。這樣的定位,給了學生一個把握歷史、掌握知識的很好的高度和空間。
其三,牽出串在章節(jié)之間的“綱”。“綱舉目張”,綱”就是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一至四章,展示了資本主義從破土而出到茁壯成長,到壯大的“四部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6世紀前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17~18世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自由資本主義歷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學生克服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guī)律了然于心。
三、隨機練習,點化提高——“身無彩鳳雙飛冀,心有靈犀一點通”。
“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高中生學文科尤其是學歷史的普遍現象,而在今天高考命題圍繞思維能力考查的中心,形式和內容越來越成熟并與其他學科完全接軌的情況下,沒有一個能力的經常練習、長期積累的過程,只在高三集中練習、短促突出,猶如暴雨過后濕地皮,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高考諸科中,歷史的有效分最低,師生們對歷史高考命題意見最大,這除了與命題有關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歷史教學在上高中以前,甚至在高三以前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規(guī)范的、科學的學習和訓練,存在一個巨大的斷層。高一年級課時少、任務重,大型的、集中的訓練是不適宜的,也是超越學情的,訓練必須立足于教材、滲透于教學、穿插在課堂上。
一是不忽視課后練習題,雖然都是基礎題,但都涉及教材的重點內容、主要內容,要結合在講授中,以題為目,邊講邊練。
二是教材上的思考題,有一定的難度,但以教材為依據,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課堂訓練的重點,在講授上隨機訓練,即練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評價歸納能力、理論分析和解決題目能力的培養(yǎng),做到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離,在點化中領悟,在積累中提高。
三是教師親身精選精編系列習題,最好一節(jié)一練,主客觀題型都有,知識覆蓋面寬,能力層次全,數量適當。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也便于學生提高認識題目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處理好每一堂課,保證留下5~10分鐘讓學生隨堂做,趁熱打鐵,當堂抽查,天天堅持,積零為整,高一階段必將為高二、高三進一步的能力培養(yǎng)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高一新生歷史的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高一新生的英語學習方法淺談12-24
高一新生語文學習方法09-23
高一新生語文學習方法指導09-23
高一的新生軍訓總結03-14
歷史學習方法大全02-25
英語高一學習方法01-06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方法12-26
新高一各科的學習方法12-24
高中歷史簡單必看學習方法11-05
高一英語學習方法總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