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高考經(jīng)典作文素材

時間:2023-02-08 09:15:02 高考素材 我要投稿

2015年高考經(jīng)典作文素材匯集

  一、屈原

2015年高考經(jīng)典作文素材匯集

  1、泱泱詩海平平仄仄的源頭是離騷,他的每一首詩都是一粒飽滿的種子,播進土壤就會長出一棵橘樹,一莖綠荷一兜靈芝一朵蘭花,帶著他襟袖間兩千年前遙遠的芬芳。

  他的詩是淋漓的血液/和著淚水的苦澀,一滴沾唇便讓人永遠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讓濁世在慘笑中,醉倒……

  他的詩是烈火/卻燒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荊棘林里一行漫長的跋涉,彎彎曲曲尋找一個光明的出口,他將自己的肝膽燃成燈油,又磨成墨汁,寫下舊時代濃黑的咒語。

  他的詩歌在那個時代遭到嘲笑,甚至圍攻而今卻成了一面旗幟,在人類精神的上空飛揚、生動,龍的傳人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詩人,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史官,信念堅強。“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勇士,斗志昂揚。“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不畏強暴。

  不管歷史如何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自從屈原投入羅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國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靈魂將得到洗練和超度,割之不斷、揮之不去,進而升華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時至今日,“屈原”已經(jīng)不是尚且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百姓情結(jié)和民族文化,穿越著時空,年年相繼,代代相傳。也就是這樣,“屈原”鮮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國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馳騁的思想,汨羅的江水多情,擁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詩人的憂憤太多,憂國憂民,憂楚國的江山社稷,憂黎民百姓的苛苛命運。于是憤怒的憂愁,如火山般爆發(fā),化作《離騷》,化作<天問>,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詩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傾聽你泣血的呼喚;黎民有愛;仁厚的黎民發(fā)出一聲聲嘆息,汨羅有幸,有幸的汨羅收留了你無所棲息的靈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萬年呼喚著你的精魂,遙祭著你的英靈。

  4、微風(fēng)輕輕地吹拂起書頁,其中似乎夾雜著一絲香草的氣息。目光流動在司馬遷用至情寫下的文字間,我細細品讀著你——屈原。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潔,不受世間一切污濁之物的沾染,相信擁有如此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你,必然會向往恬適淡定的生活。你也許愿意與白云清風(fēng)為伴,臨潭而立,去聆聽山澗清泉;你也許向往與小橋流水同行,居衡門之下,去靜品絲竹清音;你也許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當(dāng)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選擇便是歸隱山林,做世外閑人。然而,心系國家百姓的你,卻沒有做出這樣的決定。

  你擁有陶淵明超脫于世的情懷,卻不會像他一樣一味隱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獨享清閑;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鶴子”的高潔品格,卻不會像他一樣沉迷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山園小景中,虛度此生。戰(zhàn)國年代,到處都是號角嘶鳴,黃沙漫天,你在風(fēng)雨飄搖中舉步維艱,步履蹣跚,卻始終沒有倒下。你用瘦削卻又堅強的肩膀承擔(dān)起了保衛(wèi)國家的大任。怎奈黃鐘廢棄,瓦釜雷鳴,混亂不堪的楚國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卻聽信讒言,對你的竭忠盡智視而不見。你消瘦羸弱的身軀已漸漸不堪重負,在這個時刻,又有誰能攙扶你一把?

  最終,你只得披發(fā)行吟于江畔,揮灑著滿腔的熱淚,發(fā)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哀絕嘆息。有人勸你與世推移,,隨波逐流,你卻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溫”維護了你高潔的志向。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我知道你最愛的便是香草,因為你欣賞它的高潔品行,那種不與群芳爭艷的超脫,那種不隨風(fēng)而屈的堅韌。而你也如生長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緩緩地在風(fēng)中搖曳,一顆露珠在青青的草葉上默默地閃耀,宛如你回望故國時,眼眸中閃爍地晶瑩淚光。

  天地也為你傷感,江邊裊裊不盡的秋風(fēng)想拂去你的清淚,卻將你的悲傷吹過時間的激流。物換星移幾度秋,你的身影在歷史的風(fēng)塵中早已煙消云散,但當(dāng)年輕的司馬遷駐立汨羅江邊悵望千秋之時,依舊會為你灑下深情的淚水。你怨憤的聲音在滾滾江流上漸行漸遠,卻悲而彌壯。也許司馬遷正是聽到了你撞擊他心靈的聲音,于是他揮起了如椽之筆,著成信史光照塵寰,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傾聽你用忠貞與高潔演繹的永恒旋律。

  品讀你,讓我讀懂了高潔的精神,你讓我明白,高潔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潔的精神要敢于承擔(dān)自己內(nèi)心中的責(zé)任。情系國家,心懷百姓,讓你的高潔理應(yīng)屬于不平凡。

  正是這不平凡的高潔,讓你如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讓你亦如墻角的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留得清氣滿乾坤。

  微風(fēng)漸漸淡去,而香草般的氣息卻越來越濃,我依舊品讀著你,在這沾滿淚痕的字里行間,找尋著你遙遠的身影……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縱被罷逐流放,也不隨其流而揚其波。湯湯的汨羅江最終收留了他,可汨羅江水太混,蕩滌不掉它的憂愁;汨羅江水太淺,掩埋不掉它的遺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還仍“聞佳人兮召余,將騰駕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揚陳詞;在封建初興之際試圖進行貴族權(quán)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際“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無不顯示出你的大忠誠,大智慧。但很無奈,當(dāng)一個民族衰墮時,一個人的強大總會被“大眾”視為異類,于是“楚王所愛之細腰”下旨:流放。

  當(dāng)楚王背棄“成言”,“悔遁而有他”時,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嘆“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但純潔無瑕的貴族血統(tǒng)與心性使然,站在失敗面前,你呼喊,頓足,指責(zé),抗?fàn),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不堪。無奈,你輕彈灰塵,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閃,不講策略,怒形于色。當(dāng)別人傷害你時,你便毫不保留的將傷口暴露給他,大聲呼喊:我要報仇。

  5、“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于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于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但當(dāng)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6、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7、“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志士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饑寒受苦的老百姓,作為士大夫卻束手無策,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中,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準(zhǔn)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只好投身于海,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8、披發(fā)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nèi)惑,人民如涸轍之,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于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zhí)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圣人不凝滯于物”呢?

  二、杜甫

  1、從你的一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把眾山飽覽于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于是從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

  2、當(dāng)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xiàn)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個身著用怨恨織成的衣衫,用愁苦覆蓋臉面的你、你的腳步里透著沉重,你的舉止中飽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dān)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于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為你的才高八斗卻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壯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嘆;既然上帝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你,又為什么讓你在悲哀無奈中死去?既然你帶著不凡的氣質(zhì)來到世間,卻又為什么只因貧困就匆匆離開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難追趕。他甚至還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縷余光,就被離亂的秋風(fēng),吹往落木蕭蕭的江畔。

  皇帝和宮城已在側(cè)身時漸次遠去。十年客居,連同遲開的牡丹,一起被經(jīng)年的雨水沖淡。當(dāng)百姓的血淚最終融匯于戰(zhàn)火,天地間只剩下踉蹌的步履,輾轉(zhuǎn)于破碎的山河。輾轉(zhuǎn)于饑餓和病痛,展轉(zhuǎn)于旅途的滿目瘡痍的憂愁。異鄉(xiāng)的屋頂灑滿月光和露水,露從今夜白,白發(fā)連著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縮于一個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這世間唯一的棲息地,將在宿命中迎來一個漂泊者的孤獨靈魂。他不再是一個詩人,他只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妻子無助的淚眼里,承受著稚子新亡的巨大哀傷。

  并承受著命運,或被命運擺弄的結(jié)局。一個用身軀支撐著王朝的人,卻被堂上墜落的瓦片擊傷,一個一生熱愛祖國的人,始終被祖國遺棄。

  沒有什么再能夠拯救,包括筆端的千萬間廣廈,也將注定坍倒。所有的淚水朝向一個襤者滂

  但他已無法看見一個時代的輝煌。最終依賴于歌吟,也最終于湮沒于歌吟。

  4、當(dāng)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fā)現(xiàn),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zhàn)爭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

  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xù)著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xué)史上的印跡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三、陶淵明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shù)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dǎo)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xué)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于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dāng)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nóng)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采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3、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nóng)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么寄托?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托于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zhì)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tài)帽子流傳至今。

  四、項羽

  1、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蕩著象征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zhuǎn)。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shù)兄弟,他懊惱曾經(jīng)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懷著深深的自責(zé),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后人無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不逝,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棱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3、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的項羽,生于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里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xué)下去。再讓他學(xué)劍術(shù),又沒學(xué)成。項羽的叔叔項梁十分生氣,罵他不長進。項羽袒露心跡說:“認字,能夠?qū)懽约旱拿,就足夠?劍術(shù),只能對付一個敵人,不值得去學(xué)。我要學(xué)就學(xué)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lǐng)!”于是項梁就教項羽學(xué)習(xí)兵法,終于成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大業(yè)。

  4、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fā),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癡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

  5、李清照有詩云:"生當(dāng)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fēng)云的偉業(yè),所向披靡的戰(zhàn)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6、"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fēng)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擊筑高歌《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7、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不逝。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江水悠悠,泊船無數(shù),縱使晴空萬里,也無船載得動昨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沖天霸氣。莫說一生只有一次失敗,縱然有一千次,也永遠無法抹去這偉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鋼鐵鑄成的生命,竟然偉大到毫無韌性的地步,沒有一絲一毫的權(quán)宜與茍且。要么一戰(zhàn)滅暴秦,要么一戰(zhàn)而棄天下,酣暢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種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五、荊軻

  1、荊柯卻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他在衛(wèi)、在次、在邯鄲之時,人們對他的期待很低,衛(wèi)元君不用他,蓋聶“怒而目之”,魯勾踐“怒而比之”,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卻認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與高漸離飲于市,歌于市,旁若無人,最后還真被太子丹看中,擔(dān)負起刺秦的重任。結(jié)果,秦王沒死,自己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還加速了燕的滅亡。太子丹開始說他能刺秦時,荊柯還說“恐不足任便”,沒想到,經(jīng)不住太子的“固請”,荊柯竟不顧此“國之大事”而接了這個活,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他荊柯就被別人的期待弄昏了頭。結(jié)果,在他死后,魯勾踐笑話他說:“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囊者吾叱之,彼以為我非人也。”

  2、感情,似乎是一種十分縹緲的東西,但它卻時時刻刻都存在著,時時刻刻都圍繞著我們。親情、友情、愛情……而我們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們正是有感情,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

  3、我常常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fēng)度的背后,是一個用誠實、信用、執(zhí)著的信念支撐的人的結(jié)構(gòu)。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著一腔對國君的忠誠和滿懷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zhí)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陳詞的相如,難道不知秦王的陰險與貪婪?他在出發(fā)前已經(jīng)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他正是循著一條實踐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

  人在做事時總會受到感情影響。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有了感情,人對事物的認知欲更強,更能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易水河邊那位高唱著“風(fēng)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荊柯,正是因為對燕國的感情,使他認知了為國犧牲的意義和人的價值。在抗擊“非典”那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中,我們多少可愛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其中一個就是鄧練賢。他說過“選擇當(dāng)醫(yī)生就選擇了奉獻”,從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民、對病人的那一份真摯的感情。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戰(zhàn)斗在“抗非”第一線;在病房里,正是這一份真摯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險,堅守一線搶救照顧病人,最終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4、古時,荊軻因勇刺秦正為人稱頌。的確,荊軻的勇氣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總覺得荊軻死得糊涂。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v觀歷史,此話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戰(zhàn)國后期,七個諸侯國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中國被分得支離破碎,多年戰(zhàn)事,弄得民不聊生。這時候,建立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帝國是民心所向,可惜,荊軻不知這個理,他一心一意要殺秦王,促成那一批勢單力薄的小國。不過,荊柯畢竟只是一介書生,戰(zhàn)國以前的歷史也不很長,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為怪的。荊軻死了不算,秦王惱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滅亡,荊軻實在太失算。所以,荊軻不但沒救燕,還加速了燕的滅亡,真是太糊涂了。

  5、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故事。“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荊軻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職業(yè)殺手,說不定還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筆者看來,燕太子丹雇傭荊軻去刺殺秦王,以為刺殺了秦王就可以阻攔住秦軍的東進步伐,真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是一種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決不了當(dāng)年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燕國很快就滅亡了,這與荊軻刺秦失敗不無關(guān)系。但是荊軻絕不是一個我們所想象的普通簡單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記•刺客列傳》,似乎又很難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確為一個殺手,但是卻與聶政這樣目不識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讀書擊劍”,稱其為知識分子也不無道理。在那個分裂割據(jù)戰(zhàn)爭迭起的年代,荊軻的出現(xiàn),實為罕見和奇缺,遺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荊軻未能實現(xiàn)白己的目標(biāo),人們就更對其懷有無限的同情和哀憐。

  6、據(jù)《史記》所載,燕太子丹囑咐荊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贏政,脅迫他退還己侵占的諸侯國領(lǐng)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贏政的性命,倘若贏政不肯,他們才準(zhǔn)備殺掉他。荊軻刺秦體現(xiàn)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xù)攻打其他小國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yīng)尚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7、有人說,荊軻僅僅為了一個承諾,為了一種方式,為了燕太子丹設(shè)置的情感和信義的羅網(wǎng)而無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異化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個人的悲劇。也有人說,荊軻為了去兌現(xiàn)那個時代所崇尚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而用生命擁抱信仰,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個時代悲劇。其實,在那個大悲大歌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荊軻也猶如一顆沒有決定輸贏勇氣與權(quán)利的棋子,在那個時代,荊軻的選擇是二元對立的,同時,他的選擇也是步履維艱的。無論哪個時代,生命與生活都充滿了悖論,面對撲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也常常走出了一個陷阱,卻又陷人了另一個困境。人總是處于一定的時代,我們從一個時代去反觀另一個時代的局限時,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用白己所處時代的價值作為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荊軻那個時代的信仰價值。因而,荊軻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體現(xiàn)在其悲劇行為過程的執(zhí)著中。

  8、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王固然該刺,但荊軻的人品行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刺客或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寫詩責(zé)備荊軻“愚蠢”,與東晉詩人陶淵明對荊柯的盛贊形成鮮明對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對荊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個人對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認為:面對因劍長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沒有武器的群臣,荊柯竟然沒有能刺傷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懾服了,固有的不學(xué)無術(shù),整日與高漸離擊筑唱歌的消極一面都在這一刻顯露得淋漓盡致……

  兩千年彈指而逝,荊柯到底是俠士還是刺客其實已不重要。客觀地說,他既是崇尚節(jié)義的俠士,也是冷血無情的刺客。歷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細分析起來都具有兩面性……

  六、孔子

  1: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

  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xué)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guān)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xué)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jié)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jīng)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也發(fā)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yè)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fā)展,不是斬斷傳統(tǒng)的脈絡(luò),而是以傳統(tǒng)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tài)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dāng)時形勢非常緊急?鬃诱f:“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xiàn)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diào)適的做法。

  3:理解

  現(xiàn)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脫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別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說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穌罵夏娃,亞里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dāng)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xué)、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xiàn),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與檢討。我們要學(xué)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xué)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于儒學(xué)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shù)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jì)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殤”的方式來對待儒學(xué)。我們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態(tài)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復(fù)雜的問題、

  4:選擇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風(fēng)下雪,氣溫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將其抱在懷中,靠體溫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fēng)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戶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xiàn)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么不學(xué)學(xué)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xiàn)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xué)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xué)習(xí)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xué)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fā)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

  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chǎn),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后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圣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權(quán)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所以后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

  6: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么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拋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峰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xué)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墒,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jīng)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說: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yīng),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態(tài)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欲望。所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歷代王朝,都在以儒學(xué)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xiàn)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討教。

  7:誠信

  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quán),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鬃又v:“民無信不立。”是說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問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你去掉一項,你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一項,還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一死,而人民對政府沒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來。

  8:尋覓

  從那一簇藍瓦黃墻的村莊里傳來,余音綿長,和那一條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里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彌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說到了現(xiàn)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jīng)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dāng)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shù)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說:哈,你終于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干肉,當(dāng)年的蘇武可以唱“執(zhí)瓢從之,忽焉在后”,我?guī)淼奈┯幸活w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

  七、

  1、自我認識和別人的期待

  “哐當(dāng)、哐當(dāng)……”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fēng)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fā)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著高尚的情操。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著鐵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樣,你也對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勸他人仕嗎?是否忘了《與山濤(山巨源)絕交書》?那鏗鏘的言辭己經(jīng)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對仕途的不屑,就讓他做他自己吧,讓“竹林七賢”永遠過著“鄴下放歌”、“竹林飲酒”、“曲水流觴”、“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讓世俗的穢氣覆蓋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認為是對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嚴、追求英雄本色,拋開他人的期望,拋開他人的勸阻,向著自己的認識邁進。

  2:心靈的選擇

  歷來最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們似乎生來就進行著心靈上的選擇,在進與退之間,在生與死之間。

  魏晉出英雄——歷史學(xué)家如是說。

  我不知道在別人心目中康算不算英雌,但從他的每一次選擇中我斷定:他是個英雄。

  康也許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過著白己田園隱士的生活。一代名將鐘會,慕名往謁,結(jié)果被拒之門外。鐘會在臨走時,沒忘記恨恨地瞪兩眼。于是康便上了刑臺,理由是謀亂。行刑前,執(zhí)刑官問他還有何話說,他抬起頭,看著臺下三千太學(xué)生稽首向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司馬昭也看著康。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馬昭說一句懇求的話,往后則皆大歡喜。他的心在動,心在痛,屈服嗎?不,他知道自己并沒有錯。于是他說了句:“把琴拿來。”……他勇于赴死的從容給了歷史一個雋永的背景,那已成絕響的《廣陵散》余音繞耳,康是在尊嚴與生命之間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擇。

  若干年后,我們會說:這是最令人回腸蕩氣的選擇!

  3: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風(fēng)刮過古堡的廢墟,書本中妄自描述著空中花園的美麗,人們希冀希冀著聽到消逝已久古樂的音律,時光帶走了古文字的意義。歷史的車輪緩緩軋了過去,軋碎了多少文明古跡。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現(xiàn)。

  昔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康,臨刑之前嘆息:“《廣陵散》從此絕矣。”一部名曲就這樣失傳了。當(dāng)真是“后不見來者”。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現(xiàn)代人就將再次聽到這千古絕唱,先生之記憶即是現(xiàn)代音樂家的曲譜。

  4:包容

  康的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一方面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康不能容人。山濤讓他當(dāng)官,是善意的,他卻氣得要死,認為對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這個山濤使他的兒子沒成為孤兒:鐘會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這其實就是康心胸狹隘的表現(xiàn),不能像大山一樣包羅萬象,不能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

  有人說,這是康天性自然的執(zhí)著。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統(tǒng)治者也沒能容得下這樣一一個知識分子,把他作為一個異己給消滅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5:家庭教育

  凡人們的言論、思想、行為,倘若自己以為不錯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這樣做。但康不這樣,不愿意別人來模仿他。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tài)度很驕傲的:但我們看他做給兒子看的《家誡》——當(dāng)康被殺時,其子方十歲,算來當(dāng)他做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兒子是未滿十歲的——就覺得宛然是兩個人。他在《家誡》中教他的兒子做人要小心,還有一條一條的教訓(xùn):

  一告后輩要立志,志之必堅。

  二告后輩要“見義而作”,賑災(zāi)濟貧。

  三告后輩要慎言。

  四告后輩要少欲,要寬容謙恭,要有涵養(yǎng)。

  五告后輩不要打探他人隱私。他說:“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私。”

  六告后輩不要受人之饋。他說:“匹帛之饋,車服之贈,肖深絕之”,因為“常人皆薄義而重利”,別人主動向你破財獻禮,則必有所求,必圖回報,這是“君子之所大惡也”。

  我們就此看來,實在覺得很稀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們知道,稚康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為他們生于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并非他們的本態(tài)。

  所以,后來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紹,成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

  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惟有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實際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悶的象征。魏晉士大夫的一個傾向是服藥、喝酒、身上多虱,這與其說是隱逸、瀟灑,倒不如說是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們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與當(dāng)時的社會達成妥協(xié):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內(nèi)轉(zhuǎn),通過自虐式的感官刺激來獲得暫時的宣泄和解脫。康作為一位與時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壓迫與打擊,他別無他法,只有把常常飲酒、服藥、裝瘋等自虐形式作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悶之際,用藥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來澆心中塊壘。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方式。

  7:堅持自我

  其實康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康當(dāng)初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

  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jié)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么現(xiàn)成的規(guī)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這些都是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xiàn)。

  8:路

  康啊康,憤世嫉俗,絕望了這社會的一切而毀壞禮教者是你,“非湯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讓司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憤卻無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鐵錘——第一錘,砸平世間不平事;又一錘,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錘,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萬年所有的炎黃子孫: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樣一個世紀(jì)?“砰砰”錘聲中,鐘會來了,你并不理睬,只拋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于是你拋錘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湯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權(quán)柄!”這一笑,驚掉了司馬昭手中的玉杯,殺機頓生。

  人說你毀壞禮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沒有發(fā)出的呼喊,就讓我替你喊出吧!或許,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馬心的時代,這是稱那個“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時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是激憤于掛羊頭賣狗肉者之流(如司馬懿)的胡作非為,激憤之極而轉(zhuǎn)為不言禮教不信禮教,甚至于反禮教!其實啊!司馬懿何嘗是孝子?可司馬氏就是以不孝為名殺了你。悲哉!“陰陽易位,時不當(dāng)兮”,屈子幾百年前的這一悲吟,不幸卻又應(yīng)驗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康!

  再不見你縱酒之豪情,再不聞你打鐵的錘聲。一壺酒,澆鑄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錘,鍛造了你鐵樣的個性。如此本色,如此個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在你的眼中,這世界應(yīng)如你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瑩,甜香賽芝蘭之悠長。可遺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國古代史》,你的名字卻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頁:滿眼是野蠻的屠戮,滿耳是大眾的悲鳴。其時,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饑寒我后當(dāng)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謂之知言”的山濤,此時便棄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飲苦酒:“美酒今以之驅(qū)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貴識天性,曲者不以為桷兮,誠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對山濤的誘薦,你嬉笑怒罵,接輿狂歌。一紙《與山巨源絕交書》阻斷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聲名。

【高考經(jīng)典作文素材】相關(guān)文章:

高考的素材11-19

高考作文素材07-13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07-22

高考語文作文的素材05-25

高考作文素材11-04

高考作文素材07-13

高考作文素材精選07-13

高考熱點作文素材08-15

高考作文素材11-02

高考勵志作文素材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