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于丹論語觀后感
《論語》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
于丹論語觀后感第1篇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yuǎn),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lǐng)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rèn)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biāo)準(zhǔn),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zé)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guān)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xué)識淵博的朋友,當(dāng)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dāng)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jié)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yuǎn)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jīng)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xué)習(xí)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biāo)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zhǔn)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于丹論語觀后感第2篇
千百年來,《論語》被公認(rèn)為是一座豐富的智慧寶庫,只要掌握了打開大門的鑰匙,人們就能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我認(rèn)為《論語》對我們現(xiàn)在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并不僅僅只是那一兩句警句。《論語》中大多的道理并不是長篇大論,引經(jīng)據(jù)典,它只是孔子與學(xué)生之間以交流的方式,用最樸實無華的語句來點明那至極的真理。
當(dāng)樊遲問老師說,什么是智的時候,孔子就說了兩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對人心,你有什么樣的的判斷力。
那我們怎樣才能知人呢?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痩哉。”意思就是:要聽其言觀其行,并不是看結(jié)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動態(tài)過程。那我們要如何觀察一個人呢?孔子說,那就去看一個人的過錯。子曰:“觀過,斯知仁矣。”就是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zhì),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真君子犯錯后能端正態(tài)度立馬改正,而且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是孔子所說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后,我們要怎么做?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要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人提拔到那些有一面之私的人上面,讓他們有一個施展才能的空間,用他們的高尚和正直去影響周圍,影響社會。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讓他們都能各施所長。(有大智慧的人和有小聰明的人)
我們現(xiàn)在有的人往往只是擁有一些豐富的知識,卻誤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其實這是很愚昧的。智慧不僅僅只是依據(jù)知識的多少來判定的,它是需要(知識+經(jīng)驗+悟性),要有所學(xué),有所思,有所悟的。于丹教授還說:大智慧和小聰明有時候僅僅只是區(qū)別于一種態(tài)度上。當(dāng)遇到事情時,我們需要謹(jǐn)慎的思考,系統(tǒng)的看待問題并不能草率片面的去行事。
于丹教授點明我們,做一個職業(yè)最好的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做到生命在這個職業(yè)中的穿越是一種享受,這是最高的境界。
《論語》中所蘊含的智慧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用生命去體驗。智慧的最大的境界就是在于自己心中通徹的透悟,最終成就生命的歡欣!
于丹論語觀后感第3篇
我是從劉心武講紅樓開始看百家講壇的,中間有近些斷下了,而這斷下的正是于丹講論語。后來又重播才得以聽聽。打從于丹以開講就聽父母論道了,現(xiàn)在看到了,和我想象中的不盡相同,有點兒散,可聽著也就是舒服的,不像易中天那般,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拉下一點兒都覺得揪心。
當(dāng)然,說的是于丹,就不扯遠(yuǎn),寫的是觀后感,就來念叨念叨我的感覺。
從開始就沒特別留心,從仁到義,從智到德,從治天下到治自己,挺多挺全挺有道理。可卻也是記不住多少了。我不是那多文彩的人,也不是那多學(xué)識的人,就是一整天挨家里叼筆桿兒做題的小學(xué)生,看了于丹講的論語,我依然會挨家做題,但也許不會叼筆桿兒了,臟,對身體不好。我偶而會上網(wǎng)泡吧,然后吃一碗泡面充饑,也許以后不會了,不會吃泡面了,不健康。我常常拉夜寫作業(yè)或上網(wǎng),以后會注意控制。要說我從于丹那兒學(xué)了什么,第一條就是金貴自個兒。世界上沒有完全了解你的人,除了你自己。自己不珍惜自己,叫別人拿什么尊重你?
當(dāng)然,這是大話,間而言之,就是對自己好點兒,以后的路還長,有你受的。
說起漫漫人生長路,就不得不說道說道理想這一碼事兒。”我嘛理想不大,就相當(dāng)一設(shè)計師,目標(biāo)不明確,就動漫這一行就成,水平不用太高,就世界級的就成,工資不用太高,和老板差不多就ok。”以上,乃本人和同學(xué)胡侃時的報告,不過說真的,里面還真有我想要的,比如說動漫設(shè)計師。后來想想,也不過那么一碼事兒,我就憋足勁往那兒沖就得,什么心寬盛天下啊,什么扎扎實實啊,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為什么呢,因為有空耽誤不起啊~~~~我是習(xí)慣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喜歡踏實安靜,不想成就什么輝煌,所以,就像于丹講的那些個道理,再大的道理,到了生活中就是一堆廢話,踏實厚道的做人才是真實。或許還該有激情與夢想,不過更應(yīng)該在熱血沸騰中尋求安定。這是論語,或者于丹,給我的第二條,感受。
我承認(rèn)我是消極派,但不代表我沒有積極的一面,人本來就有很多面吧,或者在每個人眼中它長得都不同,可只有一點我想讓所有人都知道,我至少是無害的。沒別的要求了,這固然消極,可也最容易達(dá)到與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積極,這叫知足常樂。也是于丹講的,或者說是孔子講的。不過這每個人都知,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用,我很幸運,我用了。然后在于丹講給大家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誒,這也算門學(xué)問。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于丹的追求和她的演講治學(xué)融為一體,她把論語融入了生活,然后將給別人聽,然后別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或是會心的一笑,又或是對此嗤之以鼻,都無所謂。因為這說明,他們正用自己的人生詮釋著自己的論語,你看不到,你也不理解。最終的目的就是幸福,于人幸福,于己幸福,我是自私的,所以用自私體會著論語的自私,然后我感到滿足,這便足以了。
【于丹論語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于丹論語讀書筆記07-19
于丹的講座觀后感08-20
于丹講座觀后感05-25
《于丹講座》觀后感02-09
羅思丹名言01-02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08-04
于丹講座觀后感15篇02-21
于丹講座觀后感14篇02-09
游丹山赤水作文11-25
游丹山赤水作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