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范文
幾經(jīng)推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上周五(18日)開播。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也讓觀眾倍感親切。21日,留學(xué)生牛寧也在北京海外網(wǎng)刊文,講述他的“觀后感”。
央視美食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吃貨們”的呼喊下,終于在4月18日拉開大幕。依舊是第一季熟悉的解說、背影音樂及剪輯手法,還有讓人口水橫飛的各種美食。
初次聽聞“舌尖上的中國”這個東西還是在微博上,當(dāng)時我還在英國讀書。等到有機會在youtu上看到這個節(jié)目完整版的時候,這個詞組已經(jīng)在地球那邊的祖國紅得發(fā)紫了。倒不是傳播得慢,而是它火得太快。
出來一年的時間里,再難的事都忍著沒哭過;可當(dāng)那些熱騰騰的饃饃配上中國風(fēng)的樂曲一齊襲擊我的五官與五臟時,卻不知怎的就濕了眼眶:有委屈,有想念,更有驕傲。這種復(fù)雜的`情緒或許只有出過國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時候就一種感覺:國外再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我也毫無吸引力,中國才是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國飯菜把我養(yǎng)大。
在小小“崇洋”心理作祟下,出國前的我很向往那種天天面包加牛排的日子。可真的來到島國之后,面包沒吃兩天就咽不下去了——所有面包都是一個味兒;牛排也吃不下去了,做不熟不說還充斥著一股腥膻味,加什么醬料都去不掉;最最懷念的青菜卻只有3、4種,而且價錢堪比雞肉……在youtu上看完《舌尖》后,我身邊有朋友立馬制作了“舌尖上的英國”:在這個國家的中心倫敦,人民比較喜歡吃fish and chips(炸魚和薯條);而在中部的曼城,人們還是喜歡fish and chips;但是在遙遠的愛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歡被油炸過的fish and chips。這番調(diào)侃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廣為流傳,甚至比原版《舌尖》還讓人回味無窮。
國內(nèi)小伙伴對《舌尖》的最大感受可能是一些美食地域的差異,甚至各種“爭論”?蓪τ诋(dāng)時飄蕩在海外的我們來說,無論哪里的食物,無論誰出場幾分鐘或者遺落了誰,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就是這是來自祖國的味道。旁白中反反復(fù)復(fù)提到“中國飲食”、“中國文化”,對比號稱“食物只能用simple(簡單)來形容”的英國,我沒法不為自己來自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華夏民族而深感自豪。
不得不說,這個紀(jì)錄片極大地激發(fā)了我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我曾設(shè)想:假如我是外國人,看完這個紀(jì)錄片,會不會特別憧憬來到這個國家,認(rèn)識當(dāng)?shù)氐娜藗,有幸品嘗當(dāng)?shù)氐拿朗常?/p>
于是我把《舌尖》推薦給我當(dāng)時的導(dǎo)師,和他簡單講述了片子的主旨與內(nèi)容,這位來自委內(nèi)瑞拉的大叔很開心,他和我說他一直都知道中國美食博大精深,但仍然驚訝于一塊豆腐竟然有這么多種做法。只是可惜了,這么好的紀(jì)錄片,完全可以與Discovery(探索)媲美,卻沒有英文版,無法讓全世界都看得見。
身邊不少外國朋友都這樣說過:你們中國人完全可以用美食征服世界!這句話不假,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會有中餐館的蹤跡。雖然都是小買賣,沒法形成像麥當(dāng)勞、肯德基那樣的品牌效應(yīng),但其實也沒關(guān)系,因為對外國人來說,宮保雞丁和餃子都一樣——“中國食物”。但遺憾的是,這樣的餐館往往只有食物本身,很少有文化。我真的怕,當(dāng)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吃過中餐,卻愈發(fā)容易忽略每一道食物背后意味更深遠的中國文化,而這,才是中國美食的精髓所在。
記得踏上回國的飛機前,我在曼城機場的星巴克和為我送別的西班牙朋友說:一定要來中國,你會知道比宮保雞丁好吃的中國菜還有很多。她當(dāng)時這樣回答我:“認(rèn)識你真好,否則我可能永遠不知道中國除了面條餃子還有那么多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3-17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6-14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范文08-23
《舌尖上的中國2》優(yōu)秀觀后感09-16
舌尖上的中國2優(yōu)秀觀后感09-16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五篇06-09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600字01-19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8-1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