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時間:2024-03-11 18:05:34 嘉璇 觀后感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精選20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靵韰⒖加^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精選20篇)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xiàn),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chuàng)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xiàn)“禮”,第一次制定歷法!渡袝肥恰拔幕洹保芏嗪芏嗟谝淮味荚诶锩。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xiàn)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

  前來學(xué)《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jié)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jié)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白x《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jié)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chuàng)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jīng)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2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了解屈原歷經(jīng)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shù)厝说睦硐牖砗途窦耐小9?jié)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lián)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jié)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內(nèi)核——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復(fù)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通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xué)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jīng)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寧的匯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匯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匯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xué)學(xué)生李子炫說:“我在節(jié)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chǎn)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xué)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國》刷屏了!吹斤鰵w的風(fēng)景之后,發(fā)出贊嘆;品嘗了秭歸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xué)后,我會跟同學(xué)分享關(guān)于我的家鄉(xiāng)秭歸、關(guān)于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3

  “兵者,國之大業(yè)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笨赐辍兜浼锏闹袊鴮O子兵法》之后,我們對這句話可以倒背如流了。

  孫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時期家族慘遭誣陷,獨自出逃,他帶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紙。他隱入山林,遇見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與他相約以粥,后向吳王七薦孫武,使其任將軍之職。

  柏舉之戰(zhàn)可以說是孫武人生的巔峰時刻。但是戰(zhàn)后,伍子胥為報家仇而對楚王掘墓鞭尸,這也導(dǎo)致他與孫武一刀兩斷。與此同時,吳王窮兵黷武,拒絕了孫武的計謀。這是孫武理想破滅的時刻,上天給了他無以倫比的條件,卻又親手破滅了他的希望。

  孫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國諸侯都不會認同他的“仁”,人間總是存在戰(zhàn)爭。他悲憫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劇世界,看著保衛(wèi)一方水土的城墻被攻破,想到強征來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劍下,見證腐朽諸生和昏聵君王郁郁而終,而這一切,都會在血雨腥風(fēng)中不斷重演,生生不息。

  孫武的不得志,還表現(xiàn)在與伍子胥的決裂上。他再也見不到那個如同乞丐一般倉皇的人共他探討兵法,他等不到那個忠誠其國的將軍與他共同鋤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劍熔鑄成犁,將暴戾轉(zhuǎn)為平和與安定。可是,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會擁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與赤膽忠心?他只能釋然,想著伍子胥死前會不會在雪夜之中想著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獨坐長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孫武口中的“仁”,且沒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們兩個將永遠被書寫在這本兵法中,作為摯友、兄弟,千古流傳……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4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 《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被王道士發(fā)現(xiàn),內(nèi)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jīng)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F(xiàn)在一萬六千余件敦煌藏經(jīng)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lǐng)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jīng)無數(shù)學(xué)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dān)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wǎng)友:敬佩!敬畏!

  節(jié)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jīng)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jié)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里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5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jīng)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jīng)》。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jīng)里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jié)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zhuǎn)移到山東老家,藏于墻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jīng)圖》。

  當我在節(jié)目結(jié)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jīng)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6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fā)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jié)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nèi)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zhàn)亂結(jié)束,伏生回到家鄉(xiāng),鑿開墻壁,卻發(fā)現(xiàn)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墒欠鷧s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jié)尾部分,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jīng)。華夏經(jīng)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7

  古往今來,多少學(xué)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jīng),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jīng)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jié)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缭角陼r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xué)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xù)不絕。優(yōu)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yōu)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jié)、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guān)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傳承國學(xué)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8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聽見《典籍里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嘆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里的中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為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于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yīng)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guān)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為了抒發(fā)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后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jīng)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為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里收獲知識,從圣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fā)展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9

  《典籍里的中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來。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我來到李時珍身邊。

  李時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間,他的《本草綱目》集明朝以前醫(yī)學(xué)之大成,首次采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類,開創(chuàng)了歷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點一盞孤燈,伏案執(zhí)筆,潛行修書,足遍天下。人言:學(xué)醫(yī)難,行醫(yī)難,編本草更難。李時珍卻知難而進,開啟了行醫(yī)之路,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觀李時珍歷遍天下,品讀他正心修書、實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見了李時珍堅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務(wù)實的.足跡。李時珍的精神并沒有因時間的遠去而泯滅于歷史的長河,相反,他永遠都是一顆不改顏色的孤星,閃爍著、奉獻著、光明著。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guān),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奇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fā)可指數(shù)也!

  遠行萬里,俯身求序,為得一書,勘誤十年。李時珍晚年為能刊刻醫(yī)書,不遠萬里找到了明朝文學(xué)泰斗王世英。請他作序,見面后,二人皆認為此書關(guān)系重大,應(yīng)謹慎勘查。為民眾而修本草的李時珍,再次花費十年光陰,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綱目》!皦蹏詨廴f民,壽萬民以壽國!崩顣r珍開拓創(chuàng)新,關(guān)心民生。他不僅是古代的醫(yī)學(xué)先賢,更是當今精誠為民的楷模。

  “醫(yī)者貴在格物也”,對李時珍來說,格物致知不只是窮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更是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為編纂出一部能幫助人民的書籍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醫(yī)精誠,精誠于國家,精誠于民族,更精誠于百姓。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0

  書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試中回答道:豐富自身學(xué)識,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國家社會。在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后,我明白:我對書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過膚淺幼稚,忽略了他們到底是怎么傳承的。

  典籍里的中國介紹的是“五經(jīng)”中的《尚書》,通過伏生這個人物介紹了《禹貢》、《牧誓》這兩篇文章。伏生護書動人不已,兒子舍命護一車書簡,妻也在流亡中喪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讀《書》、研究《書》。放在現(xiàn)在,或許再沒有人愿為書丟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歷史課老師講文明的起源從哪里開始?國家的'形成!渡袝吩诋敃r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如果丟失,那就是積蓄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文明丟失了。所以《尚書》的流傳是讀書人對中華文化的守護,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舉起手中的中國典籍,那些在你看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鮮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氣的人嗎?你能想象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是由一個個伏生用命搏來,用血換來的嗎?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絕,你以為是天意嗎?我驕傲我自豪,因為這恰恰說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守護歷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見到現(xiàn)代圖書館里珍藏的圖書,見了手機上的《尚書》,見到口中誦讀《禹貢》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為書人人可讀。他是安心了,《尚書》不會丟失了。

  有時候當我們習(xí)慣了某種東西時,一定不要忘記它是怎么來的?茖W(xué)如此,書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1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chuàng)新方式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jié)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fēng)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jīng)典照進現(xiàn)實,展現(xiàn)經(jīng)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jié)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jié)目的場景設(shè)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zhuǎn)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xiàn);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fù)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xiàn)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yè)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jié)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jīng)典,這個節(jié)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jié)目,感謝這種創(chuàng)意!

  節(jié)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粌H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jīng)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2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余翻看手機網(wǎng)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贊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wǎng)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jié)檔大型綜藝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開愛奇藝app搜素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jié)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股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幾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資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渡袝窞檎䲡,史書之源。

  節(jié)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跡,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xiàn)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禺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chǎn)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jīng)學(xué)習(xí)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里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黃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jié)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

  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zhàn)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錫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悍Q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資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么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xué)典、還要傳典,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干活邊教我學(xué)習(xí)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未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復(fù)雜的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xiàn)在閑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yīng)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xiàn)在偶爾會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fā)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于經(jīng)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xué)習(xí)經(jīng)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xué)習(xí),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xué)典、傳典,應(yīng)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jié)目中伏生隨著現(xiàn)代讀書人來到現(xiàn)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yīng)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jīng)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并且為后人所學(xué)習(xí)。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xué)書、傳書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3

  “上古先賢的言行,記載在《書》里,讓后世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這是出自節(jié)目中倪大紅老師飾演伏生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由深入淺地闡釋了讀《書》的好處。由典籍,到個人,到社會,到國邦,到文化。讀《書》如此,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更是如此。

  “典”始于夏禹,是國家的告示公文,相當于如今的法律!渡袝穼ξ覀儺敶硕,其思想已深入人心,或為銘記的道德、或為市井風(fēng)俗。伏生一生輾轉(zhuǎn)漂泊,最后在秦焚書之際藏《書》于墻縫,是對“典”的傳承;而子康沉于享樂、碌于打獵,竟誤失國都,淪為歷史的反面教材,是對“典”的失格與輕視。因此,傳承典籍,需要我們常備在心。

  下面將從節(jié)目制作這一角度來談?wù)勎业母惺堋?/p>

  節(jié)目的流程為:舞臺劇準備——舞臺劇——撒貝寧(現(xiàn)代讀書人)的思考。從舞臺劇說起,撒貝寧對伏生的恭敬、對武王的崇敬我都能感受到,但他的.演技與倪大紅老師簡直格格不入。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真是演技精湛,無論語言還是動作,都十分契合伏生形象。當然這僅僅是個舞臺劇,過分苛刻也實在不近人情。

  還有一些關(guān)于歷史問題,相當于一些對節(jié)目的建議。開幕王道士(王圓箓)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其表現(xiàn)的表情是激動喜悅,但我覺得如果從王圓箓這深挖,其實更能表現(xiàn)《尚書》這些典籍的`來之不易。王圓箓將藏書賣給外國人斯坦因,而打動他的僅僅是四塊馬蹄銀和三十英鎊,后《尚書》等一批古籍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被運至北京,誰也不知道它們遇到了何等的坎坷!岸鼗驼,吾國學(xué)術(shù)之傷心史也!保愐。。若能將典籍的輾轉(zhuǎn)講得更豐滿,我相信更能豐富《典籍里的中國》。

  從焚書坑儒、文字獄到開放、兼收并蓄的中華文化史,對應(yīng)著的是從命運多舛刀步步走向復(fù)興的華夏,其實給觀眾的印象更深,畢竟典籍里的中國突出的是“中國”二字(“中國”是被修飾語)。

  另一件事是武王伐紂,帝辛(紂)在中學(xué)教材里是昏庸殘暴的暴君,但自從周朝開始就有人為帝辛正名,與武王的糾紛出于文王!妒酚洝分杏涊d,商末周部落漸漸強大,嚴重危害到商的統(tǒng)治,于是帝辛將文王捉進監(jiān)獄,周人上供金帛才勉強換回文王的命。

  教員曾說“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能力、能文能武的人。他經(jīng)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shù)垢辏Y(jié)果使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夸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钡坌翆⑸坛鎴D拓展到長江一代,他對于后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歷史向的節(jié)目,其實可以再嚴謹些。

  最后談?wù)勚哺c華夏民族心中的儒家文化,這里說的是春秋孔子的“禮”文化。儒家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nèi)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人們指出“禮”的特征是“別異”和“辨異”。簡單來說,“禮”即“周禮”,是劃分階級的表現(xiàn),各個階級有個各的“禮”,而不是我們常說的“待人以禮”“禮儀”。相比之下,墨子的“兼愛非攻”才是站在當時人民的一方,但儒家畢竟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也難怪儒家要罵墨子“無君無父”“禽獸”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統(tǒng)治階級的功勞貌似更大(如佛教、東主教)。我們現(xiàn)在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yīng)一妄貶低,也不應(yīng)不假思索地拔高

  比起從典籍里看中國,我更樂意從人民和歷史看中國。因為典籍是可以擬造的,正如“典”的造字法,而歷史不是可刪可添的,不是虛飾。況且,人民不是睜眼瞎,一切謊言都會被無情拆穿于眾目睽睽之下。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4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薄}記

  穿越時空,觀先人李時珍之經(jīng)歷,看完《典籍里的中國》,受益頗豐,寫下心中所想。

  學(xué)醫(yī)難,行醫(yī)更難。少時的李時珍便有一個行醫(yī)夢,可作為醫(yī)者的父親李言聞自是清楚醫(yī)者之難,一再反對他。長大后的李時珍鄉(xiāng)試三次未中,他心中的夢想便愈加堅定。他為從醫(yī)曾求父親三次,終與父親共為“逆行舟”。為鄉(xiāng)民看病,不辭勞苦,成了李時珍的日常。盡管他深知從醫(yī)的艱辛,但他依舊帶著“壽國以壽萬民”的志向坦然地踏上了征程。

  學(xué)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書更難。在行醫(yī)救民的過程中,李時珍目睹了不識藥、用錯藥的案例,心中由此萌發(fā)利了重修本草的種子!碧煜箩t(yī)書,利益天下”,李時珍集古代醫(yī)書之大成,又通過自身實踐,三十年飽經(jīng)風(fēng)霜,三十年嘔心瀝血,著成《本草綱目》。

  可誰能想到,出書更難。當時竟無一書商想要刊印。從書商口中得知,得到王世貞作的序,《本草綱目》便可發(fā)行,李時珍跋山涉水去求王世貞作序,對于李時珍而言,彎下腰求序比挺直腰著書更難,可為了造福百姓,他甘愿奉獻。幸而《本草綱目》得到了王世貞的賞識。

  然而李時珍又擔(dān)心《本草綱目》存在錯誤,誤導(dǎo)后世子孫,在流去的十年光陰里,李時珍重修本草,不負所愿,《本草綱目》得以印發(fā)。令人噓不已的.是,年過七旬的李時珍沒能看到出版的《本草綱目》,這也是他留下的遺憾。穿越百年,讓李時珍看到被后人所珍藏的《本草綱目》,了卻了他的夙愿。

  李時珍的一生,用“難”形容再合適不過,他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行醫(yī)精神克服種種磨難,他是一個不怕難的.人,一個迎難而上的人,李時珍艱苦奮斗了半生,彰顯的是實事求是、格物明理的大醫(yī)精神,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大醫(yī)情懷。就是這樣一個人,完成了需百人整理撰寫的浩大工程,造就了醫(yī)藥學(xué)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救死扶傷,一心為民;艱難卓絕,著成本草;鍥而不舍,求序刊印。這是李時珍一生的寫照,我們永遠懷念他!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5

  一部名著,延續(xù)千百年,歷經(jīng)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shù)載,受盡風(fēng)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為《易經(jīng)》與《易傳》,相傳我國對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jié)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jīng)》;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為《易經(jīng)》作注而成《易傳》,經(jīng)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痹谖耐醺赣H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lǐng)。而后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為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于忌妒,將他囚禁于羑里,并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鉆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jīng)》。這就如同司馬遷后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巨著,我們就更不應(yīng)該為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guān)于《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fēng)水,晦澀難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fēng)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jīng)”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zhuǎn)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里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xué)習(xí)天,以自強不息;學(xué)習(xí)地,以厚德載物。那么,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jīng)》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并著成《易傳》后,《周易》便開始偏向于關(guān)注內(nèi)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書轉(zhuǎn)為義理之學(xué),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xué)習(xí)“天”,因為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zhuǎn)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蔽艺J為,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zé)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guī)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6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兜浼锏闹袊愤@檔節(jié)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lǐng)我們跨越上千年歷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內(nèi)核,體會其中綿續(xù)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尚書》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被后世代代傳誦,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圖片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zhàn)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舍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愿受凍也不愿燒《書》取暖。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家鄉(xiāng)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于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xué)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xiàn)在的《尚書》。

  為什么《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么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接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師所言:“什么是中國?中國不僅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

  “典”即規(guī)范、典范,傳承這種規(guī)范才能照亮未來。余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xiàn)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chǔ)。它指導(dǎo)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fā)蘊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chuàng)新,守護文化遺產(chǎn)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內(nèi)核以現(xiàn)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里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圣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7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讓觀眾朋友們穿越千年去到《尚書》里的中國,憑借其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迅速引發(fā)現(xiàn)象級傳播!渡袝纷鳛橹袊F(xiàn)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廣為流傳,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與組工之道不謀而合。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沒有經(jīng)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這告訴組工人要貼近百姓,實事求是,“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組工干部不能握著筆桿“抓落實”,拿著鼠標“搞調(diào)查”。要“一竿子插到底”,邁開大步到最艱苦、最復(fù)雜、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群眾呼聲,掌握干部動態(tài)、用最鮮活的一手資料為組織工作提供最真實、最科學(xué)的決策依據(jù)。要“一顆心為人民”,沉下去接地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扎根到基層群眾生活中去,貼近群眾愿望和訴求,解群眾之所困,干群眾之所盼。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這告訴組工人要廉潔自律,用過硬的作風(fēng)創(chuàng)造過硬的成果。作為新時代的組工干部要像“青花瓷”一樣堅持“實”字當頭、“素”字為先,要多在“素”字上下功夫,牢記:“一絲一線,我之名節(jié),一分一厘,民為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要辦事清廉,過得了人情關(guān)、說情關(guān)、招呼關(guān),寧愿別人說無情,也不拿原則作交易,永葆組工干部清正廉明、清廉如水的政治本色。以高度的.政治責(zé)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身體力行、嚴以律己,當好“榜樣”,在黨員干部隊伍中掀起廉政新“浪潮”;要帶頭樹立團結(jié)協(xié)作的作風(fēng)、嚴謹細致的作風(fēng)、真抓實干的作風(fēng)、公道正派的作風(fēng)和廉潔守紀的作風(fēng)。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語出《尚書·旅獒》。意思是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這告訴組工人要慎終如始,一以貫之。組工事業(yè)十分艱巨,如果不謹慎處之,篤心為之,很容易功虧一簣。組工事業(yè)馬虎不得,要慎終如始,扎實推進。前進的路上充滿著酸甜苦辣,正因為迎接一次次的挑戰(zhàn),經(jīng)受重重磨礪,組工人的形象在打磨中愈加高大偉岸,不僅磨了性子、煉了素質(zhì),千磨萬擊也讓組工干部愈挫愈勇。一次次地修改文稿,一遍遍地審核,相同的事情重復(fù)著做,會有些枯燥有些無趣,但是組工干部要在這樣的工作寫照中逐漸成長,要硬著頭皮啃硬骨頭,更要靜下性子查漏補缺,在重復(fù)和瑣碎中提高我們鍥而不舍的毅力。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意思是遇事多問人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會使自己知識貧乏!按挚暣蟛脊,腹有詩書氣自華”。組工人應(yīng)不斷學(xué)思踐悟,在積累中成長。要堅信這樣一個道理:水的清澈不是因為其不含雜質(zhì),而是懂得沉淀。沉淀來自于日常工作的不斷學(xué)習(xí)和經(jīng)驗積累,正好比古代圣賢用詩文來點綴自身氣質(zhì)。一篇篇新穎獨特的.黨建文章、一份份直擊痛點的調(diào)研報告、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工作匯報,更能彰顯組工干部筆耕不輟、學(xué)以致用的新氣質(zhì)。組工干部應(yīng)含英咀華,撰寫思想深邃的新篇章;在不斷的調(diào)查研究中,抽絲剝繭,豐富黨日活動的新內(nèi)涵;在不斷的思索沉淀中,條分縷析,樹立科學(xué)用人的新導(dǎo)向。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8

  “中華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隨處見,春秋戰(zhàn)國有孔孟,百花爭鳴巨人間,漢賦唐詩廣流傳,宋詞元曲非等閑,明清小說人知曉,現(xiàn)代文藝領(lǐng)風(fēng)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寫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國》的出現(xiàn)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出色的選角,獨特的演繹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時,給予我們以文化的滋養(yǎng)。在第一期,節(jié)目以古今對話、時空轉(zhuǎn)換的方式,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進入大眾視野。

  從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個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過家門而不入。卻不知他還劃定了九州。

  從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紂建立夏朝,卻不知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不知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從前我只知道中國是中國,卻不知“中國”這個詞是從《尚書》中來,不知伏生一生護書傳書,以不負先人。

  在節(jié)目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華夏為何一體?”“自古就是一體!蔽也唤麥I目,是啊,華夏自古就是一體。中國的大地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早已緊密的'結(jié)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來的模樣,而有著歷史的意蘊和先人的足跡。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對于“根”的追尋都不會改變,它們牢牢地刻印在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中,不會改變。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這個節(jié)目將經(jīng)典與戲劇表演相結(jié)合,使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使典籍人人可讀,使每一個人都能知道,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圇吞棗。

  “傳統(tǒng)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眰鞒兄腥A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zé)任。我們要做到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19

  “明明暗暗,惟時何當?”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誰在安排這一切?

  “圜則九重,熟營度之?”青天這么高,誰能度量它?

  這是屈原對天發(fā)出的驚世之問,激勵著后世不斷探索前進。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沒有找到答案,但敢于發(fā)問的勇氣,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時比答案更珍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聽屈原的勸阻,要與秦國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懷王寧愿聽信讒言卻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憤,他悲憤這世間烏煙瘴氣,楚懷王身邊盡是貪婪狡猾、愚昧無知之流;屈原慚愧,他愧對戰(zhàn)火中飽受摧殘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潔,寧肯跳進江中葬身魚腹,也不愿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寫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遍贅湓谀蠂耐恋,難以遷徙。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時至今日,屈原的.這番話仍告誡我們要做一棵橘樹,扎根故土,愛我家園!

  漫漫時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續(xù)了千年。而今,中國天眼就是人類求索的眼睛,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遠。屈原深遂的目光,通過中國天眼,看向漫漫宇宙!芭c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樹,為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為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20

  我十分喜歡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對于他的了解并不多,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fù)發(fā)時,他忍著病痛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shù)據(jù)。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xu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20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7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2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03-3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最新06-1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06-12

(精品)《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3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