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者》觀后感作文范文
《朗讀者》集娛樂和學習為一體,是宣傳正能量的好節(jié)目,希望她越辦越好,我會持續(xù)關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來看一看,我們一起吸取知識的營養(yǎng)。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朗讀者》觀后感作文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朗讀者》觀后感作文范文1
《朗讀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學法律系教授,同時是法律學家和北威州憲法法官。作家與法律學家的雙重身份,使他從人性和歷史的角度演繹了一種“畸形戀情”,小說故事曲折,語言自然,構思獨特。小說中被歷史隔開的兩代人,在朗讀與傾聽、訴說與沉默、罪惡與遺忘、逃避與短兵相接、激情與驀然驚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繹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無所適從、無能為力的故事。其對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對人的啟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漢娜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的過程中,她自己始終堅守沉默,拒絕透露自己不識字但又喜歡文學作品的事實,為了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獨。惟一能夠證明她無罪的米夏又因為那難以啟齒的戀情而三緘其口,當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貪生怕死、甚至法官們的無所作為都不約而同地披著法律、正義以及熱愛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個普通、柔弱、無辜的女人揮舞過來的時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緘默和引頸受戮了。
法律本來是為了維護每個人的利益而存在的,這個故事卻告訴我們法律也會因為它所要要維護個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戰(zhàn)。這簡直就是個悖論。
從漢娜的個人需求的角度來說,她最關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獲得自由,也不是別人會不會往她身上潑臟水,而是決不能暴露自己不識字的窘迫,以此來獲得與他人的平等,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愿意在眾人面前頂著一個紅字去茍且偷生。因此她犧牲了自己的自由與清白,去換生活在獄中的平靜。那么面對這樣一個執(zhí)拗而鮮活的個體的頑強抗爭,法律只顯露了它的蒼白乏力與屈服。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就是對于歷史我們需要怎樣解讀?
你不屬于那個歷史時刻,也不是那一歷史時刻的那一人,那么你如何斷定在那一時刻能影響著歷史的人會是什么樣的存在,或者會做什么樣的思考與抉擇?對一個人的審判,根據(jù)什么作出?歷史又應該如何評判?當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對自己有所隱瞞的時候,誰能了解歷史的真實面目?
通過讀書,讓我學習了歷史,但我認識到的遠不是歷史的真實。就算是對于漢娜這樣一個人在奧斯維辛監(jiān)獄的舉動,人們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況對于那一代人和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從現(xiàn)實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為也得到了某種生殺予奪的權利,可殊不知也許自己還被完全蒙在鼓里。漢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曾經(jīng)問過法官們一句話:“如果在當時,你會怎么辦?”在場的人幾乎沒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對歷史的假設,而歷史從來是不可以假設的。
所以我認為小說家憑借這個故事挑戰(zhàn)了我們對道德的定義,對于知識獲得的定義,對于歷史的定義,和對于審判的定義——我們?yōu)槭裁匆徟幸粋人?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全?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無罪?是抱著什么目的讓我們有如此囂張的氣味,使我們在向真相靠近的時候,讓他離的越遠。
最后一個值得思考的是這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我把它看成是作者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隱喻。它是男人與女人的、成年人與少年人的、歷史的人與現(xiàn)實的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象征。
一種超越道德但卻看似符合人性的關系發(fā)生了,它究竟會給人帶來什么樣的災難?我們且不論及這種關系對他人的影響,即便是對當事人自己,怕也會是毀滅性的了。道德的力量束縛著人的.意識,影響到人的行為,規(guī)定著人的情感方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它是強大而不可突破的。
所以米夏自始至終都會隱瞞自己和漢娜的關系,他在少年時期享受的是偷嘗禁果的新鮮和刺激,成年之后則品嘗著愛與恥帶給內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漢娜之間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讀這件事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溝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愛情,所以當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場觸目驚心的戲劇的時候,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就變成了最不應該考慮的因素,因為自由和尊嚴遠比愛情和“性!敝匾枚。
如果說兩個人深深相愛卻因為現(xiàn)實的阻隔不能相守是悲劇的話,那么人與人交往了卻不能真正相互溝通、理解、相愛,則當是更濃重的悲哀!
漢娜最后的自殺,我認為是出于對公正的看破,對尊嚴喪失的恐懼,對未來信心的喪失,和對人與人之間愛的失望。借著漢娜這些不能說的秘密,作者無異于在啟迪我們:當人類不能完全擁有這些的時候,人類的生存意義也便不復存在。
很顯然,這部小說具有著存在主義的背景,作者力圖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類的自身永恒的孤獨,盡管對人的前途看得未免過于黯淡,但卻異常深刻,又一次讓我們認識到了人類生存的悲壯——人類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貴和尊嚴永遠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無論我們目前對這些是怎樣的依賴,能夠拯救人類自身的也許只有漢娜那種與生俱來的對朗讀(也即閱讀)的最純凈、最執(zhí)著的追求。
一本好書,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異功能的藥,喝下去,能讓你看到自己五臟六腑都是透明的,還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強大的,弱小的,宣讀著的,沉默著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陽光而無所隱藏。
《朗讀者》觀后感作文范文2
這周我們行政法的作業(yè)是觀看《朗讀者》。我之前其實并沒有聽過這部電影,所以就在周末下載了來看?赐旰竽X海里有好多好多想法,有關于愛情的,有關于社會罪惡的,還有各種關于里面人物的看法。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在漢娜的閱讀書單上,有一本書《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它的作家是猶太裔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我想作者施林克讓《朗讀者》中的漢娜·施密茨與漢娜·阿倫特同名,未嘗沒有深意。漢娜·阿倫特在她的書中所討論的,恰恰是我覺得漢娜·施密茨所犯下的罪行的特質——即“平庸的惡”。
漢娜·阿倫特是20世紀最為著名的哲學家之一。她1906年出生于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1933年,因參加德國猶太復國主義的秘密活動而被捕,其后逃亡到法國,繼而于1941年流亡美國。阿倫特在法國期間,曾經(jīng)于1940年被囚禁于居爾集中營,所幸得以出逃,免于其后開始的種族大清洗。身為德國猶太人,阿倫特思考著滅絕人寰的針對猶太人所進行的大屠殺的根源。1961年,當她聽說以色列政府派出摩薩德特工,從阿根廷秘密逮捕了戰(zhàn)犯阿道夫·艾希曼,將他帶回以色列接受審判時,就主動向《紐約客》請纓,要求深入報道這一審判,并在1962年,發(fā)表了基于這一審判所完成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于平庸的惡的報告》一書。
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上臭名昭著的戰(zhàn)犯。他的官階不高,只是黨衛(wèi)隊中校,但是他曾經(jīng)擔任過德國第三帝國保安總部第四局B-4科的科長,是猶太種族大清洗的前線指揮官。艾希曼是第三帝國的“猶太人問題專家”,1941年,他接受黨衛(wèi)隊情報部首腦萊茵哈德·海德里希的指令,負責執(zhí)行旨在徹底消滅猶太人的“最終方案”。艾希曼開始組織運送整個歐洲的猶太人,將他們收容到死亡營,進行集體屠殺。在他的監(jiān)督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屠殺生產線創(chuàng)造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記錄:每天殺害一萬兩千人。到二戰(zhàn)結束,共有五百八十萬猶太人因“最后方案”而喪生。為此,艾希曼又被稱為“死刑執(zhí)行人”。
在人們的想象中,像艾希曼這樣的戰(zhàn)犯,一定是十惡不赦的魔鬼。但阿倫特卻發(fā)現(xiàn),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看起來相當平庸。他個子不高,帶著眼鏡,外貌普通。他為人呆板乏味,缺乏想象力,甚至連狡猾都算不上,無法流暢地為自己實施辯護。他重視權勢,從來不會忘記用頭銜來呼喚檢察官。與其說艾希曼是個與生俱來的惡魔,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辦公室里履行業(yè)務的官吏。而他也確實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自己的行為——發(fā)出對猶太人進行清洗的指令的人并不是他,他只是遵照這樣的指令,保證這一指令能夠得到高效實施。按照艾希曼的原話,“我本人對猶太人并沒有仇恨”。他甚至看到了猶太人的尸體,都會因恐懼而嘔吐。他殘殺猶太人,除了為了升職,有著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愿望以外,看不出其它的動機。 阿倫特指出,艾希曼不是惡魔,也不是虐待狂。在他身上,體現(xiàn)出的是平庸的惡。這種惡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F(xiàn)代社會的管理制度,將人變成復雜管理機器上的一個個齒輪,人被非人化了。在像第三帝國時期的德國這樣的極權社會中,人們對權威采取了服從的態(tài)度,用權威的判斷代替自己的判斷,平庸到了喪失了獨立思想的能力,無法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本質和意義。
阿倫特平庸的惡的觀點,解釋了為什么在德國第三帝國時期,那么多的德國人成為了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參與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二戰(zhàn)期間,共有八百五十萬德國人成為納粹黨員,一千五百萬名德國人加入納粹軍隊。這些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富有人性,是家里的好父親、好母親。在工作中,是好職員,敬業(yè)認真。然而,當他們參與到納粹軍隊之后,卻因為服從意識,在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特殊的殘忍和冷漠。古往今來,人都是一樣的人,何況是本民族的父輩一代。你的血液里有他們的基因,你的價值觀里有他們的傳遞。有時,一種愛,更是一種深沉的壓迫,父輩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戰(zhàn)爭結束以后,傾向在逃避,不敢于直面和承擔,歷史在迅速地被遺忘,這不只是父輩的傷疤,更是人性的傷疤,是他們的,也是你們的,一個人怎么會愛上自己的傷疤?這樣的愛,直逼自我心靈的拷問,有
求索精神的青年,往往要選擇背叛,背叛那種自己很可能走進的生活,背叛自我靈魂里埋藏的麻木的消沉!独首x者》的漢娜在二戰(zhàn)期間的行為,也可以歸結于這一范疇。
除了在對艾希曼的了解和評價中看到了當下法治現(xiàn)狀,另外對現(xiàn)代官僚體系中公務員的抗命權產生了很大的疑惑。通過網(wǎng)上資料顯示公務員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公務員執(zhí)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zhí)行的,公務員應當執(zhí)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zhí)行的后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zhí)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笨涩F(xiàn)實是當今公務員因為權利的限制而漸漸的對社會現(xiàn)狀麻木。整本小說,即是一個寓言,暗示著兩代人的愛與背叛。戰(zhàn)爭的陰影,被父輩倉促地遮蔽,法庭對戰(zhàn)犯的審判,越來越像一個制度的形式。麻木的民眾,輕易地淡漠了施虐和屠殺,歷史好像只存留在圖書里,電影里,人們的記憶被歸納和被固化。他們的后代,對這一切奇怪的變化,感到困惑不解,就像我們不理解,聲勢浩蕩的60年代,狂熱的紅衛(wèi)兵,不過幾十年,怎么感覺像千百年前發(fā)生的事了?因為有愛,我們試圖去了解,了解的通道被某種東西堵塞,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這一切所帶來的默默變化,不允許去理解和感知?蓵r,假如允許你去理解,允許你去感知,你又能做點什么?一旦你看見了人性的另一面,那里的野蠻,那里的殘忍,那里的人們躁動的熱情,其中也和你自身的體溫相仿,你怕不怕?你還敢不敢去面對?你還想不想要背叛?
漢娜是個好人,當我們看到她像李素麗一樣在電車上勤勤懇懇的剪票時,沒人會懷恨她。而且身處現(xiàn)代官僚體系之中,漢娜只能這么做——不識字的她顯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才能達到這一結果。但現(xiàn)代官僚體系所帶來的弊病也是駭人的,“在官僚體系的背景下行為的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后果是官僚體系行為對象的非人化,也就是可以用純粹技術性的、道德中立的方式來表述這些對象”,而這一點顯然也是前述勞動分工的必然體現(xiàn)。
對漢娜來說,她的工作對象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不是被送往奧斯維辛后慘絕人寰的屠殺照片或者死亡行軍中的驗尸報告,她的工作對象只是一張張報表、一個個數(shù)據(jù)、一枚枚公章而已(即使是文盲也得面對這些東東工作)。當然相對來說,漢娜的工作比較粗鄙——她不識字,因而無法成為現(xiàn)代官僚體系中一個稱職的文員,所以,她只能在整個官僚體系的最底層艱難的掙扎。
于是,漢娜不得不直面在起火的房子里號哭喊叫的眾多猶太生命。但是,這無疑是一次無恥的責任轉嫁——下命令的人到哪里去了?為什么要讓底層執(zhí)行者來承擔這觸及靈魂的絕倫工作?而要回答這一問題,答案并不在納粹那里,而正是來自于現(xiàn)代官僚體系本身的'痼疾。對于現(xiàn)代官僚體系中的公務員來說,“他們只處理他們行為的財務結果。他們工作的對象是錢……作為對象的人已經(jīng)被簡化為純粹的、無質的規(guī)定性的量度”,所以,納粹大屠殺的負責部門由國家安全總局的經(jīng)濟管理廳負責,就不再只是一個命名上的障眼法,而是確有其工作性質所指了。而在漢娜那里,生命一旦成了工作對象,生命本身就非人化了,所以她會在法庭上斬釘截鐵的回答:不開門是因為這是我做看守的職責所在——此言正中現(xiàn)代官僚體系的命門。
在官僚體系內部,漢娜無疑是被動的,她甚至沒有動過升遷的念頭——不識字使她完全失卻了擠入文官階層的希望,她只是官僚體系中卑微的一塊墊腳石。其實,現(xiàn)代社會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大工廠,官僚體系則維持著整個工廠的正常運作,漢娜只不過是被動而又含辛茹苦的在工廠中奔波勞作的底層員工而已(不過起碼她還是個“員工”)。而在被戰(zhàn)爭充分動員起來的納粹德國,整個社會工廠更加鐵板一塊,就連死亡集中營本身也逃不脫“工廠”的性質,奧斯維辛也好,布痕瓦爾德也罷,“也是現(xiàn)代工廠體系在俗世的一個延伸。不同于生產商品的是,這里的原材料是人,而最終產品是死亡,因此,每天都有那么多單位量被仔細地標注在管理者的生產表上。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直接戰(zhàn)爭機器的一部分,黨衛(wèi)隊的工作性質無疑有著更為極端的暴力特性——國家的暴力機關對官僚體系的服從甚至要時常逾越其道德盲視的底線,也就是說,有時候國家暴力機關要摒棄繁瑣、冗長的勞動分工而直接執(zhí)行某些反道德的舉動(干一些“工廠”里的臟活、累活),但這些舉動卻因為符合現(xiàn)代官僚體系的內在要求而被合法化(或曰合理化,現(xiàn)代法律本身就是對現(xiàn)代倫理道德的最低層次表述)了。如果可能的話,官僚體系還會在事后對此行為進行體系內的道德表彰;而反對此行為的人,即使身是居高位的軍長,也必須服從來自官僚體系的嚴厲處罰——也許是跟漢娜一樣的終身監(jiān)禁,并且看不到提前釋放的跡象。
不過話說回來,現(xiàn)代人的惡可能正植根于我們的現(xiàn)代本性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面對惡時就一定無所作為,“當人類面臨著惡的挑戰(zhàn)時,不管相信上帝還是不信上帝的圣人,既不應夢想成為超脫于惡之上的圣人,也不應該屈膝投降,束手待斃。應該像那些普通人一樣,懷著謙遜而真摯的感情,團結在一起,去從事看似平凡其實有效的工作。盡管他們的勝利不會是最后的,他們卻會在不斷的斗爭和不斷的勝利中獲得慰藉和幸福。他們因此而不會為只顧個人的幸福而感到羞恥,更不會為與惡勢力同流合污而感到孤獨”。
【《朗讀者》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讀者》的讀者08-05
讀者_初中作文07-27
感悟《讀者》作文10-06
朗園之秋寫景作文09-16
朗園之秋小學作文09-15
登雪朗峰作文06-20
爬塘朗山作文06-08
我的偶像郎朗作文06-20
諾日朗瀑布作文07-26
小狗阿斯朗作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