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讀后感 推薦度:
- 國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國學經(jīng)典讀后感30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經(jīng)典讀后感論文3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jīng)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lǐng)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里面節(jié)選的一些經(jīng)典名著各篇的經(jīng)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后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欲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睹献印返摹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荀子》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務(wù)焉!钡鹊,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語句。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于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jīng)典》之后又讓我重溫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了解了與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shù)。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shù),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shù)術(shù)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于是我找出《四書》認真閱讀,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端臅凡粌H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xiàn)了早期儒學的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思想史上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它是一部能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國學經(jīng)典。可以說讀《四書》,對我們回顧歷史、總結(jié)過去、開拓未來無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科舉考試用書之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yǎng)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君子,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xiàn)了孔子關(guān)于“仁”、“禮”的核心內(nèi)容。內(nèi)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wù)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它發(fā)展了孔子關(guān)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fā)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跡,對后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四書》在《論語 陽貨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為: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樱∥嵴Z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意思為: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這里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喜好好而加以修養(yǎng)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實質(zhì),便很容易偏執(zhí)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zhàn),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建議沖鋒過去消滅楚軍。可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說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后才開戰(zhàn)。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際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講信用,結(jié)果反而害了自己。這些教訓都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quán)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zhì)。這是要我們特別加以注意的。
《大學》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謂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之至也。
【國學經(jīng)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國學經(jīng)典05-19
國學的名言10-09
國學經(jīng)典名言01-13
國學經(jīng)典的作文11-09
國學的作文(經(jīng)典)02-28
國學的作文02-24
國學經(jīng)典的作文01-17
我喜歡的國學經(jīng)典08-21
銘記國學作文08-21
國學大師陳寅恪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