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歷史典故:抱佛腳
導語:相傳“抱佛腳”的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據(jù)清人褚人獲筆記《堅瓠集》卷一“抱佛腳”條載:“云南之南,有番國,俗尚釋教。人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愿髡發(fā)為僧,以贖前罪,即貰(通赦)之。”具體是什么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抱佛腳
【注音】bào fó jiǎo
【出處】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jīng)》。 唐·孟郊《讀經(jīng)》
【解釋】比喻平時沒聯(lián)系,臨時慌忙懇求,后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慌忙應付
【結(jié)構(gòu)】動賓式
【近義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反義詞】防患未然
【同韻詞】累世通好、飲噉醉飽、兔頭獐腦、金銀財寶、釘是釘,鉚是鉚、遺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鱗一爪、錦衣繡襖、......
【年代】古代
【英文】claspBuddha'sfeet-professdevotiononlywhenintrouble
【其它使用】
◎ 事到臨頭,你只好去抱佛腳了。
◎ 這種畫風所要求的寫實功力,使得畫家們臨時抱佛腳地日夜練著基本功。
典故一
當時,有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事事都主張以慈悲為懷,就連犯死罪的人也可以盡量免除一死,于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個規(guī)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殺頭的人,只要走進寺廟,抱住佛腳真心實意地懺悔,并且把頭發(fā)剃光,留下來當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后來人們便用抱佛腳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閑談,偶然談到佛經(jīng),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lián)則成為“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
【歷史典故:抱佛腳】相關(guān)文章:
典故故事:急來抱佛腳01-28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8-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