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嗟來之食的歷史典故
大家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睦靡恍v史典故作為素材,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嗟來之食的歷史典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出處】
《禮記·檀弓下》。
【釋義】
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喂”。一個自尊的人,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別人輕蔑的憐憫。通常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征戰(zhàn)不斷,百姓本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災,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田地干裂,莊稼旱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飯。
有個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積了很多的糧食。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始終無動于衷。這時,他的一個家奴向他建議:如果在這個時候施舍給那些饑民們一點吃的,他們必定會感恩戴德,便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每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看著他們爭搶,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一天,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了過來。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fā),衣衫襤褸,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從他搖搖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黔敖看見他,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他大聲吆喝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得意。黔敖本以為這個饑民一定會感謝他的好意,誰知,那個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聽到?jīng)]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頭注視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愧,說不出話來。
【成長心語】
中華民族歷來都崇尚有骨氣、有志氣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曾為多少仁人志士所賞識,也激勵了許多人為免受“嗟來之食”而奮發(fā)自強,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氣節(jié)和為人的骨氣。但是,時下在市場經(jīng)濟求利的心理支配下,很多人卻開始對這種精神嘲弄和鄙視。不要說真的貧困交加,就是衣食無憂,也要偽裝成貧困的人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心騙取錢財,心安理得地過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生活。人性的弱點是吃饞坐懶,一旦喪失了自立精神,就像一株纏樹的藤條,再也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和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