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的故事:曾被流放新疆
導語:紀曉嵐是乾嘉時期杰出的文學家、編纂家、目錄學家、考據家和詩人,官方學術領導人之一,也是清朝流放新疆的早期著名人物。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紀曉嵐,姓紀名昀,字曉嵐。1724年8月3日(清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生于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地區(qū)獻縣)崔爾莊,1805年3月14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的高位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二歲。紀曉嵐是乾嘉時期杰出的文學家、編纂家、目錄學家、考據家和詩人,官方學術領導人之一,也是清朝流放新疆的早期著名人物。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揚州兩淮鹽運使司虧空一千萬兩鹽稅案發(fā)。二十年間,鹽商逃欠鹽稅累計九百多萬兩白銀,鹽官被劾受賄九十萬兩。乾隆帝嚴厲下令追究歷任鹽官之罪,紀曉嵐的姻親盧見曾擔任兩淮鹽運使十年之久,六年前已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山東德州,也在追究之列。作為皇帝身邊侍從之土的紀曉嵐,聽到這個風聲,深知干系重大,但念及與盧見曾是姻親(紀的長女嫁盧的孫子盧蔭文),又不能見死不救,于是趕緊通知盧見曾之子盧謨寄信回家。
《清朝野史大觀》在“紀曉嵐機警”條這樣說:“私馳一介往,不作書,以茶葉少許貯空函內,外以面糊加鹽封固,內外不著一字。盧得函拆視,詫日:‘此蓋隱鹽案虧空查抄六字也!’亟將余財寄頓他所。迨查抄所存資財寥寥。和?遣人偵得其事白之。”其實這是民間演義。當時還未靠近皇帝的和砷,根本不可能與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曉嵐有什么干系。
盧見曾雖然提前疏散財產,但還是被解往揚州受審。朝廷嚴查先后追究出內閣候補中書徐步云、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昀、軍機處行走中書趙文哲與行走郎中王昶,都是向盧見曾泄漏機密之人。
9月4日(七月二十四日),乾隆帝發(fā)旨:“徐步云與盧見曾認為師生,遇此緊要案件,敢于私通信息,以致盧見曾豫行寄頓,甚屬可惡,著發(fā)往伊犁效力贖罪。紀昀瞻顧親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發(fā)往烏魯木齊效力贖罪。”
經過查實,盧見曾受賄總值一萬六干兩,連同隱匿財產,論罪處絞,病死獄中,終年七十九歲。他前后的鹽運使亦未能逃脫,高恒、普福、達色等人處斬。其中高恒為文淵閣大學士高斌之子、乾隆帝寵愛的慧賢皇貴妃之兄。另外趙文哲、王昶被發(fā)往云貴充軍。
紀曉嵐于當年底到達烏魯木齊,住在以大小十字為中心的迪化城內。1771年(三十六年)初獲釋返京,在烏魯木齊生活了整整兩年。因他曾是朝中官員,又是著名文人,所以受到當時烏魯木齊最高軍政長官辦事大臣的禮遇,任為秘書官,負責起草奏折檄文,并可簽署一般公文,處理一般政務。對這一段經歷,無論在當時還是事后,他都十分珍視。東歸途中,旅館孤居,晝長多暇,追述風土,兼敘舊游,整理出《烏魯木齊雜詩》一百六十首,并詳加注解。
回京后復職為編修,兩年后奉命主持纂修《四庫全書》,歷時十三年告成,同時完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晉升為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嘉慶初年調兵部尚書,嘉慶帝親政后,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jiān)事。紀曉嵐閱歷很深,交游既廣,學問又博,堪稱大手筆。晚年寫成近四十萬言的《閱微草堂筆記》二十四卷,包羅豐富,無所不談,其中收入他在烏魯木齊期間搜集的志怪傳聞近百條!稙豸斈君R雜詩》和《閱微草堂筆記》,不僅對我們了解和研究當時的新疆很有價值,而且向我們透露出作者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征。
關于《烏魯木齊雜詩》的寫作目的,他在自序中說得很清楚,不僅僅是追述風土,兼敘舊游,而是要以詩來顯示清朝統(tǒng)一新疆僅十年所出現的“一統(tǒng)之極盛”。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的安定,使西域經濟文化得到迅速恢復和發(fā)展。他流放來到烏魯木齊,就其所見所聞的繁榮景象,不勝欣喜和感慨,用詩來向后人展示出一幅清代前期烏魯木齊地區(qū)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的歷史畫卷。
【紀曉嵐的故事:曾被流放新疆】相關文章:
紀曉嵐的故事04-17
紀曉嵐的有趣故事06-09
紀曉嵐的巧趣故事02-25
紀曉嵐的小故事集錦11-25
紀曉嵐聯對塾師的故事04-30
紀曉嵐幽默故事:吃梨分柿01-15
紀曉嵐名言名句12-03
紀曉嵐對聯趣事06-21
曾車藩的名人故事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