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三點思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作文教學的三點思考
命題:從"象牙塔"中走出
作文題目猶如制約學生思維的一道"開關(guān)":好的文題能點通學生心頭的"靈犀",使巧妙的文思如泉噴 涌,從而佳作疊現(xiàn);反之,則堵塞了他們原來或許比較通暢的思路,使之苦思冥想也無所收獲,結(jié)果當然只能 "榨文"——這也是當前不少學生視作文為"畏途"的一個重要原因。
按理講,命題作文是"不得已"的事,因為對于學生而言它難免有點"逼人就范"的意味。我們要盡力打 破這一份"尷尬",使學生在"我要寫"的發(fā)表欲中完成"要我寫"的任務(wù)。這就必須最大量地獲取外界瞬息 萬變的信息,同時洞察學生心理奧秘,把握他們的所為所想,并且兼顧其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現(xiàn)有"承受力 ".這樣才能"靠船下篙",以有效的題目叩開學生的心扉。
但事實往往是,教師(甚至權(quán)威競賽、測試的命題人員)不能充分"吃透"學生,了解"大綱"和社會發(fā) 展某一趨勢,而是想當然,在"象牙塔"中命題。這自然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激發(fā)他們表現(xiàn)生活、評價 時事的熱情。這主要有三種情形:
一、與當前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形勢有所悖離。
如,由國家教委、語委等幾家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的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高一、高二年級組有一道賽題 ——
閱讀下面的文字,以"從‘天下第一鞋’說開去"為題,寫一篇針砭時弊的議論文:
新華社訊 8月21日上午從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得到消息證實,8月18 日在河南省鄭州市京廣鞋業(yè)批發(fā)市 場展出的一只號稱"鞋王"的特大牛皮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牛皮鞋。這只"天下第一鞋"長3.28米,寬1.18 米,高1.145米,重198公斤。
其實,制造和推出"鞋王"是廠家和商家用以刺激消費者獵奇心理,引起公眾普遍注意,促發(fā)他們旺盛的 購買欲,進而贏得最大值經(jīng)濟效益的一種別出心裁的"廣告",而創(chuàng)"紀錄"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敢立潮頭 的企業(yè)精神。因此,從它說開去"針砭時弊"就斷無道理可言,該題也犯了"強把己見作人見"的錯誤。(可 參見《作文成功之路》今年7—8期王炎斌同志的《浩蕩中流自在行》一文)
不能不說這里確有某種偏見,而它又源于一份陳見——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這從反面啟示語文教育工作 者不要成為老式"學究",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永遠流淌出新鮮的思想血液。
二、于學生閱歷的空白區(qū)域內(nèi)"采礦".
如,一教師在教完高一冊第二單元(《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之后要學生以"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追憶某位已逝的親友師長生前事跡,反映和歌頌"平凡的人,偉大的心".結(jié)果不少學生 或另起爐灶,寫了頌揚孔繁森、張鳴岐精神的議論文;或向隅虛構(gòu),又無非是"老師身患絕癥不下崗,等到學 生成才卻辭世"一類老掉牙的事;也有寫諸如幼年倍受外婆疼愛,現(xiàn)在"我"學有所成而她卻在九泉之下的真 事?lián)辞椤ㄇ拜叺挠H情帶有很強的"人類本能"之色彩,難以撐起"崇高人格"的骨架,與題中之義還有較 大出入。)總之,少有習作能圓滿實現(xiàn)命題意旨,更難以達到老師所說的"讀來令人心潮翻滾,精神振奮"的 預期境界。
原因無它,只是許多學生都"無緣"結(jié)識命題者想象中的那種人,另有一些在十六七年的人生歲月中還沒 有任何一個與自己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人死去。
與此同癥的"病題"何其多也!再如課前未作任何交代,課上卻要學生當堂完成《農(nóng)貿(mào)市場一瞥》。殊不 知,那對習作者來說,或許是一個茫然的未知領(lǐng)域。
三、無視大綱規(guī)定的存在。
如,上海市有一年高考題是《遙望星空》。要考生作一篇散文,寫景抒情,又能發(fā)揮豐富聯(lián)想。這已完全 屬于文學寫作(創(chuàng)作)范疇,與語文作為普通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學科特質(zhì)以及"實用文"占教學主陣地 和考試全局的有關(guān)精神相去甚遠。怪不得許多考生窮于應(yīng)付,得分偏低,也無怪乎一些同仁對此頗有爭議和微 辭。
那么,怎樣從"象牙塔"中走出呢?筆者僅從一般的課堂作文命題這個視角來談?wù)勛约旱南敕ê妥龇ǎ?/p>
反求諸己,推己及人。
一題出來,倘若教者本人都無力寫好,那就要"改弦更張".如,教《芙蕖》后我想讓學生借鑒李漁的寫 法作一篇《菊花》。但因為對菊花的生長習性、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等我也知之甚少,估計無法"下水"成文,因此就舍 棄了這一打算。所謂"己所不能,勿施于人".
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教者大致確定體裁、題材和寫法等的范圍,然后向全體同學征集相關(guān)題目,擇其優(yōu)者作為最終命題。如要 求寫一篇能反映人物"殘缺美"性格的復雜記敘文,題目《哎,他(她)就是這樣的人!》即來自"民間".
還可以在初定前提下,召集部分學生,了解他們的反應(yīng),據(jù)此決定取舍。我校一教師授完《莊暴見孟子》 ,覺得"王之好樂甚"之"樂"字書中注音為"lè"不妥,應(yīng)為"yuè", 擬發(fā)起學生各寫一篇言之有理、 自圓其說的辯論發(fā)言稿。但又擔心學生能力不夠或無此興趣,一問才知道情況恰恰相反。后來,該次習作十分 成功,有幾篇作品還被報刊發(fā)表。
所以,熟諳學生心理,發(fā)揚民主作風,應(yīng)是命題原則。做到了這些,才能握住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指導:把"運思權(quán)"交給學生
當前作文教學確實大面積地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寫前不作任何指導,似乎只有出題和閱卷才是教 師的"天職";指導過甚,大有"越俎代庖"之嫌。
這里只論述后一種傾向。
有人稱之為"作坊式的寫作教學":教師給學生以完備的文章"部件",并示范"組裝"時的一招一式, 然后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地"作文".
我曾有機會聽一位全國知名的青年教師給初三學生上指導課,題目是《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尊重》。整個過 程沒有一點"強塞硬套"的架勢,而是純粹用了談心式的啟發(fā)法。按照"引論——本論——結(jié)論"的步驟,逐 一分析最好用什么結(jié)構(gòu)(如并列式,對比式,層進式)和材料(如一些偉人的事例),并輔以周全清晰的板書 .學生難免有些不入"正軌"的想法,教者則一一辨正。一課結(jié)束,學生心中都有了"譜",不久就很順利地 交了卷。
這實在是"貌似平等的專制"!學生個性思維在心甘情愿中受到鉗制,加之與生俱來的從師、趨眾和惰性 心理,他們又哪能不寫出無半點創(chuàng)造意味可言而又千篇一律的文字?
更有甚者,出于幫助學生在升學大戰(zhàn)中獲勝的想法,搞出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構(gòu)思,指導學生在應(yīng)考 中偷梁換柱、瞞天過海。如一教師以《面對國旗的思索》為例:家中建房,在工地上插旗,每晚收工爺爺都非 常認真地整理旗幟,我有所不解,爺爺于是講起了渡江戰(zhàn)役中戰(zhàn)友為護衛(wèi)軍旗而犧牲的故事,我百感交集—— 這種題材若換成《生活一課》《最使我受益的一件事》《心語》等題也可搬用。
請問,這對學生靈感形成甚至人格造就有何裨益?更何況,"弟子不必不如師",誰能保證教師的思路就 是最有價值的呢?
這不是"指導",而是捉刀代筆、替人立言之舉!以上做法不管初衷如何都忽視了學生思維應(yīng)有的獨立性 和寫作事業(yè)自身的藝術(shù)性——非技術(shù)(巧)性,理應(yīng)徹底摒棄。
重視指導,但要把"運思權(quán)"交給學生。我以為:
首先,教者在意識上要跳出狹義"指導"的圈子。課外帶領(lǐng)學生觀察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啟發(fā)他們把思考的 鉆機深入到現(xiàn)實生活肥沃的土壤,盡力培養(yǎng)其悟性——這些"詩外工夫"是"臨時抱佛腳"、急功近利的"指 導"所無法相比的。如,校鄰某化工廠失火,造成500 萬元損失,當事人卻逍遙法外。于是我請學生發(fā)表議論 ,結(jié)果出現(xiàn)許多"高見".
其次,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凡有定評的作家,他的作品都說明著"應(yīng)該怎樣寫".在講讀教學中,把課文 視為"成品"加以分析固不可少,而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循文覓路(作者的思維流程)也有意義。如教《景泰 藍的制作》,可以重點揣摩葉老是怎樣謀篇布局、處理詳略的,然后讓學生寫《______(如風箏、米酒等)的 制作》,教者無須煩言,習作者自會胸有城府。
再次,習慣做法是"導"而后"作",我們不妨"逆行":先用"放羊式",寫前不提任何意見,一俟寫 成并且批閱之后再出示佳作讓大家欣賞、比析和借鑒,然后以同題或適當易題(與原題相似)完成"二次習作 ".同齡人的成敗得失的無言"指導"最能引起"切膚之痛".
當然,教者的"身教"也頗能見效,恕不饒舌。
想必這樣的指導之后學生會"有法可依",而"我手寫我心",寫出言為心聲的好文章來!
判分:于"相反"中求"相成"
不少教師慨嘆:"我辛辛苦苦地批改,學生卻視而不見,他們只看重一個分數(shù)。"
沒有理由去責怪學生,相反地,除了要想方設(shè)法與其溝通心靈、促其重視教者意見,我們還要善于因勢利 導,以"分數(shù)"作為契機,最大限度地調(diào)
動他們的參與熱情。錢夢龍先生回憶他求學時代生活時說,是國文老 師給他一篇習作以高分的偶然事實才引起了他學習語文的激情,甚至決定了以后的人生選擇(參見湖北大學《 中學語文》"給青年教師的信"系列文章)。可見教者的"判分"對學生的影響力之大了。
但是在林林總總的教研文章中,卻難以找到幾篇專題研究"判分"的文章。
人們尤其是專家的漠然給這一環(huán)節(jié)帶來了無可避免的"誤區(qū)":亂而不活。
所謂"亂",就是"隨意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潛存心底的模糊"尺度")來打分判等(級), 彼此之間沒有比較一致、形諸文字而又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標準".有人手里比較松,高分多,上不封頂直至 給滿分;也有人"吝嗇"得很,稍不如意則打不及格,而80分被視為絕大多數(shù)習作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本市 近幾年數(shù)次高三調(diào)研考試,由于閱卷人員少,時間緊,實行單人作業(yè),所以屢次出現(xiàn)重點中學、重點班級的學 生作文得分反而低于一般校、班的奇怪事情;安徽‘89高考某生作文先被定為7分,終評為25分,而滿分為30分 , 其中竟有這么大的差距,這除了有"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心理因素的效力,也與參評教師平時"無章可 循",因此任意而為的"慣性"有所關(guān)聯(lián)。
所謂"不活",就是機械化、呆板性——許多教師只是依據(jù)具體作文的情況和個人的好惡來做出"定奪" ,而沒有,也不愿顧及學生非智力性因素(如情緒、意志等),"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認準這個理兒不容 有半點變通。其實,作為對學生學習成果終結(jié)性評價之一的習作分數(shù)也是教師的一種態(tài)度和語言。既然我們尤 其不忍心以冷面惡語來對待后進生,又怎能一成不變地以低分來"棒殺"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學生僅剩的一點 熱情和責任心。(當然,一味以高分來陶醉優(yōu)等生,也有可能"棒殺"了他們的理智,阻礙了其冷靜的自省和 進步。)不少名師不在60分以下判分;魏書生老師鼓勵新接的班一位從不寫作的差生,只要他寫出題目,就給 80分。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何嘗不是"卻有至情"的最優(yōu)化的教育行為呢?
當然,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的判分另當別論。
判分,于"相反"中求"相成".
"相反",就是"統(tǒng)一"與"靈活"的對立。我們建議有關(guān)教育主管部門能組織人力制訂相關(guān)的量化評定 明細標準,有全國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教育發(fā)達的地區(qū)可以從嚴掌握,努力使"控制誤差"成為全體教師自 始至終的自覺行為,從而實現(xiàn)判分工作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在這方面,我們通州市中學語文組走在了前列。我 們根據(jù)全國高考和省會考"分項分等評分標準"擬定了適合校情的"細則",從市教研室驗收情況看,效果良 好,并被《通州教育》報道、推廣。
堅持"標準"是大前提,適度"靈活"也不可缺少。我的原則是"怠者激之,驕者策之,卑者揚之,亢者 礪之".對因為提高不明顯而喪失興趣者,只要態(tài)度認真,基本上做到言能達意就給高分;而對一慣寫得好的 學生,一旦出現(xiàn)相對其水平而言比較差的作文,則給低分,并通過面批的途徑促其反思,提出更高目標,使他 奮發(fā)向上。實踐證明,在"不變"中有"變"的判分是達成師生情感相容,調(diào)節(jié)學生作文心理,促其"好之、 樂之"的有效"潤滑劑".
【作文教學的三點思考】相關(guān)文章:
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三點思考01-30
小學作文教學的思考09-12
思考農(nóng)村作文教學01-31
作文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01-29
作文的改革教學思考總結(jié)01-31
關(guān)于作文教學的思考09-03
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作文06-29
關(guān)于小學作文教學思考09-08
農(nóng)村作文教學引起的思考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