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孝心的故事
篇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yīng)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xué)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篇二:關(guān)于孝心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城市里面,住著一位富人。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愛練武,不懂文;二兒子懂文,不懂武;三兒子什么都不懂,但很孝順。
一天,父親病故與世長辭了,三個兒子悲痛萬分。這時大兒子邊哭邊說:“父親都死了,哭也沒用,俺看,先分財產(chǎn)吧!”“好!”“武器就歸俺,你們又拿不動。”大兒子邊挑武器邊說。二兒子咂咂嘴說:“我是學(xué)會計的會花錢,所以珠寶就給我吧”大兒子和二兒子基本上都把好的拿走了,只剩下一些書被三兒子拿走。三兒子想了想,說:“父親死了,母親還活著,但母親又不能自己住,是不是?”二兒子撓撓頭,說:“讓母親在三個兒子家各住一個月,習(xí)慣了那個,就住哪個!”“好!”
第一個月,母親來到大兒子家,大兒子讓母親扎馬步,挑水,大兒子在廚房里偷偷吃肉,在客廳給母親吃硬餅,母親看了,就走了,去投奔二兒子家了
二兒子是個文人,但很狡詐,只給母親喝比水還稀的粥,母親想吃肉,二兒子說:“我的肉比大哥的硬餅還硬您吃不動。”母親不敢有怨言,離開了二兒子家!
母親來到三兒子家,三兒子看到母親比以前消瘦了許多,馬上給母親做了特別多的好吃的讓母親吃!從此,三兒子獨自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任務(wù),不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還天天陪母親聊天,給他講書里的故事。母親在三兒子家里生活的越來越開心,身體也越來越好了,她逢人就夸自己的三兒子。但三兒子面對別人的贊揚,只是笑笑,說:“母親把我們養(yǎng)大,現(xiàn)在我所做的不及母親養(yǎng)育我們的十分之一,沒什么可夸的!”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的耳朵里,他們派眾神去迎接母親和三兒子,把母親授為吃苦耐勞佛,把三兒子授為孝順神!從此三兒子孝順母親的美德就在人間流傳開來。
篇三:清豐規(guī)矩
唐大歷九年,清豐縣城東關(guān)有個老員外朱青齋,一日去坑李家村看望老姐姐。吃飯時,發(fā)現(xiàn)外甥朱三不懂禮數(shù),飯沒熟就下手捏了個雞腿啃起來,到吃飯時更是毫無規(guī)矩,不等老舅和母親坐下,就大吃起來。這下惹急了老舅,朝他的頭打了一巴掌,喝斥其跪下。外甥問老舅咋回事,員外反問:“清豐的縣名是咋來的呀?”外甥說:“是因有個叫張清豐的孝子”。又問:“張清豐這個孝子咋孝敬爹娘的?”外甥說:“頭一爐燒餅不賣,留給父母吃。”員外一拍桌子:“你不把鍋尖留給老母親,算個啥東西!怪舅打你嗎?”外甥連連磕頭:“以后跟張清豐學(xué)著,把鍋尖留給老娘,和清豐一樣做個孝順兒”。
在清豐,直到現(xiàn)在,吃飯時都要給老人先盛。這就是清豐規(guī)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