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通用3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那么,你會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yīng)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 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看得出來,他們就應(yīng)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yīng)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yīng)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yīng)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yīng)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齊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齊的。 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xiāng)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
蜘蛛網(wǎng)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nèi)平痿~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xiàn)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逗幕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jié),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guān)注體現(xiàn)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xiàn)的文化,首先是現(xiàn)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xù)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tǒng)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lǐng)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yīng)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辔秳t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Х让牢叮挥X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jīng)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xiàn)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谖督咏⒆拥妮o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4
微光,紗簾,素箋。
一米陽光探進窗扉,似輕紗自空中柔緩飄舞,閃爍著橙黃的,櫻紅的,溫暖的光。一縷微風挾裹著草木的清新拂進窗內(nèi),襯著陽光下浮動的微塵,撩開扉頁,送來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書香門第走來,淡雅絕俗的言語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動鮮明的描寫是他的至理名言;雙瞳剪水,是他對崢嶸歲月的淡淡回憶;酒入豪腸,是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滄桑矍鑠的面容于眼前漸漸浮現(xiàn),溫厚哲理的話語于耳畔輕輕回響——"口味單調(diào)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走過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時期,在兵荒馬亂的繁塵俗世中,他依然保留著一顆寧靜淡泊之心,用心體味,用筆記錄下戰(zhàn)亂年代一點一滴的小幸福。在文《跑警報》中,汪老如是言:"跑警報是談戀愛的時候……跑警報可算同生死,共患難".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人人自危,又能有幾人會注意到這細微的現(xiàn)象和人們忙而不慌的心理感受呢?唯有汪老,以一雙擅于觀察的睿智之眼,一顆素雅如蘭的淡泊之心,以溫暖的筆觸,靜靜地勾勒出一幅繁忙卻不失幸福的生活畫卷,亦鮮活地描摹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感性而細膩的伊甸園。身處亂世思桃源,素心如蘭淡雅香。汪老靜靜地教導(dǎo)我,善于捕捉細節(jié)的慧眼與知性細膩的善思之心最為可貴。
跨入堅韌沉穩(wěn)的中老年時代,汪老將年輕時一顆焦躁不安的心輕輕安撫,把青蔥歲月中的點滴回憶慢慢沉淀,于歲月長河、廣闊文壇中交織、升華,終釀成一壇醇香濃郁的玉液瓊漿。三分嘯成文采,七分釀成情愫,繡口一吐便是絕世風采。正如文《豆腐》中所記:"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小火燉……湯清而味濃……".汪老的一生正如這鍋好湯,以聰慧才智為底,以人生閱歷為料,以生活中的挫折和歷練為文火,慢慢燉,靜靜熬,待湯內(nèi)翻白,濃香四溢,方揭蓋起鍋。哇!一鍋好湯,乳白中透著奶黃,這不正是汪老樂觀詩意人生的縮影嗎?袖舞斜陽四暮合,濃情詩意青蓮馥。汪老輕輕的告訴我,懷著一顆淡泊樸素之心,帶著一份熱愛生活之情,并將之匯聚于文海中,融合于生命長河中,才是永恒的真諦。我想,這也正是汪老在茫茫文海中沉沉浮浮,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卻依然能歷久彌香,于世間芳華處綻放的原因吧!
人間草木已紛菲,心間芳華始綻放。我相信,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不僅只是汪老的音容笑貌和散文隨筆,他那在沉浮世俗中依然寧靜豁達、淡泊致遠的高貴品質(zhì),他那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獨守初心、執(zhí)著前行的堅定信念,他那在崢嶸歲月中甘于默默沉淀、厚積薄發(fā)、始綻芳華的質(zhì)樸而偉大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5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zhì)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cè)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jù)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zhì)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fā)現(xiàn)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zhí)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diào)。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xiàn)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fā)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jīng)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fā)現(xiàn)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fā)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tài),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6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游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一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一向?qū)τ斡涱惖奈恼虏惶忻。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xiàn)出來,試圖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后,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游記里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jié)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于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一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一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nèi)容讓我心動,立即查找有關(guān)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guān)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么關(guān)注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一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粗鞘煜さ娜~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內(nèi)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yōu)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shù)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nèi)容主要是游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fā)現(xiàn)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lián)系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一件事一段話重復(fù)出現(xiàn)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后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xiàn)。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一遺憾呢?而且據(jù)序言里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一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7
汪先生的文學造詣以及生平軼事實在用不到再復(fù)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細細體會那些文字之間表達的生活之美好。
活著,其實是一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xiāng)》中,有一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shù)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么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里有力氣,一步一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yīng)該是曬的,不說話應(yīng)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粗鴯湫碌拇,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喜歡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么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jīng)的一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一個在哪里閃爍,或明或暗。我一時興起,問朋友,你看那路燈會想到什么。颗笥岩埠苤卑,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fā)揮不穩(wěn)定。需要換一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jié)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么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樂節(jié)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回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一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困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么慢的車速,那么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哪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哪里就只出咸鴨蛋。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咸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jīng)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zhí),然后就聽我爸一句直噴我媽,“哼。你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么?上一秒我媽還在據(jù)理力爭。下一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一邊圍觀的我也是一臉懵。只有我爸一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后就被我媽暴打了。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后,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里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一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8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jié)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zhì)。 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guī)Щ亓送暝鹿庀聥寢屧诖髽涞紫陆o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guī)нM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yè)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 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庇觥,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zhì)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huán)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jīng)死掉的,大多數(shù)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fù)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fù)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說 做人一門學問, 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9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shè)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shù)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guān)著的那兩扇門,關(guān)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diào)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痘▓@》通篇的筆調(diào)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zhì)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lǐng)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shù)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lǐng)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0
仲夏時節(jié),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里,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jīng)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敘述里,一幅寧靜安詳?shù)暮椭C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于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于后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蛻變到后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于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lián)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書寫故鄉(xiāng)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里,泛著汪洋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游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著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于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聯(lián)大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說著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著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或許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弦,讓他由此又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游山玩水時的閑適和散淡,專門在“平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xiàn)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shù)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jīng)驗之談,字里行間盡顯汪曾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里常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脫俗的書畫,真實映照著他灑脫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閑輕適中,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著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么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xiāng)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制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于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說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經(jīng)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于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著悠悠花香,品著四方美食,賞著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著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內(nèi)心的欣悅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著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1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云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lián)大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里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滿腔熱血、壯志凌云,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缎滦I帷贰杜莶桊^》《跑警報》讓我對西南聯(lián)大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聯(lián)大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設(shè)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lián)合而成。具體背景應(yīng)該為: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發(fā)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shè)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聯(lián)大與祖國的命運相關(guān),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鐘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聯(lián)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lián)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zhàn),云南聯(lián)大的學子們卻是清凈活躍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泡茶館》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guī)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閑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板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杜芫瘓蟆分校m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后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里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色色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xiàn)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么多岳陽樓的詩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回百轉(zhuǎn)、蕩氣回腸,難得,難得!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游客們?yōu)榱私枞竞眠\,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fù)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游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游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yīng)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2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觸”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里找出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jīng)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里行間有著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細潤;不同于秋沅的詼諧。這點在于我是難能可貴的。
品著品著,伴著午后微暖的陽光,透過窗拍打在我的身上。我恍惚間有種若即若離,童真,無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間有種赤足漫步于沙灘邊,撿拾水花清潤的觸感,那種幸福的溫度,是無法言喻的。試想著,有個足夠明亮的花園,生長著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蘇;棲息著土蜂,蟬,天牛,螳螂,斑鳩如此種種生靈的樂土,我的童年可以暢快淋漓,無畏的度過,那必是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試想著,有個足夠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墻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貼水飛的野鴨子,撐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撲打的魚鷹,我必可以在那里——水鄉(xiāng)高郵。肆意的赤足奔跑,任憑將那冷冷的笑聲與煩惱都改寫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陽光。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摸索著,這蒼勁的筆鋒必是經(jīng)歷了歲月的沉淀,風吹過,雨淋過,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蘭;霜欺過,雪壓過。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綠荷。另一方面,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樂觀幽默的語言為何書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文化*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卻堅韌的樹枝,在寒冬映襯下宛若水墨畫的樹枝,突兀的生長著一朵極艷麗飽滿的花。那花是毫不忌諱的長著,如此駭俗又如此平實。使人在驚嘆其美麗的同時又無疑對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為它產(chǎn)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準備從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時,卻再也離不了那種純凈,真實樸實的語言。它雖沒有如我最愛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發(fā)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著我柔軟的心,卻也有閃爍著正義和尊嚴,友誼和愛,繼而成為引領(lǐng)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凈土。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3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jīng)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xiāng),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jié)出了一些經(jīng)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xiāng)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xiāng)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xiāng)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4
我的深度閱讀的對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對他的影響很淡很淡,也許是因為汪老這個人本來就并不招搖,在二十世紀40年代,汪老已經(jīng)在文壇嶄露頭角了,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他失去了成為文學泰斗的機會,而這場災(zāi)難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jīng)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和淡淡的憂傷。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見了一個對未來有著無限希望的陽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獨一生,那就讓我站著,尋找那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有一天會死去!币环N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霎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創(chuàng)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張家界知青下鄉(xiāng),他體會了十年之苦,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個女工程師,因為一個莫須名的罪名,被劃成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jīng)歷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一篇小說《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說說笑笑,似乎留下了一連串歡聲笑語,但我總覺的,這中間包含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伴隨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現(xiàn)了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面,頓頓飯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窩窩!娉酝炅耍状筌嚂纸o我們捎來的。”“剛出屜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著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那是什么時候呀?——一九六○年!”“這兩年他常發(fā)牢騷——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氣!狈路鹩幸环N對時代的埋怨,我常常讀著他的小說想流淚,自己似乎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他的苦痛,這應(yīng)該也算是他的優(yōu)越之處吧。
這樣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卻沒有體現(xiàn),他飽嘗了天下的美食,對于美食文化興致勃勃,他的友人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過飯,在座的賓客都把他視若一部毛邊紙印刷的木刻菜譜。聽其用不緊不慢的江浙腔調(diào)講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與典故,這比聽他講小說的寫作方法還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見得擅長烹調(diào),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兩者俱佳!边@邊可以體現(xiàn)了。還有汪曾祺對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就是以平靜的口吻來敘述,并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飾,這與他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和他豁達平淡的人生態(tài)度是有關(guān)的。
撇開了這些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記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歡《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實,當讀了很多遍以后,我開始覺得這與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達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像沖破世俗束縛,渴望自由的感覺,這也是汪曾祺畢生追求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被稱為“最后一個士大夫”,他踐行的是大儒式的風格,他以天下博愛為己任,把普及蒼生作為自己的信念。
讀完了這本并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選》,好像是與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時空對話,他在平靜而又耐心的敘述,我在不知疲倦地聽著,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味道,濃濃的鄉(xiāng)土文化味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5
初讀汪老的書,像喝白開水,咂吧不出啥味兒,沒有名言警句,沒有華麗詞藻,也不是什么奇聞異事,都是些凡人小事,甚至是家長里短。
《藝術(shù)家》中有一處描寫茶花的好看以及自己如何喜歡的。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茶花,仿佛從我心里搬出來放在那兒的!
這一句讓人感覺心里一亮,一下子愛上了汪老的散文。
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語描寫茶花的形狀、也沒有用什么詩詞歌賦贊美顏色的漂亮,卻出其不意的用這樣一句,來反襯茶花的美,及自己對茶花的喜愛。
《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這個標題時,我既震撼又有點感動。
這是汪曾祺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在中國人傳統(tǒng)思想觀念里,父與子的關(guān)系可以上升到君與臣的高度,怎么能稱兄道弟。
足見他們父子情深,可見,他父親是一個開明的父親,把孩子放在了平等的位置,先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其次才是父與子的關(guān)系。
這是我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父母都沒有能做到的。
這種感情,也影響了汪老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及相處。
難怪汪老的文章,讀起來總是讓人心里暖暖的。
用汪老的話說“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
“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悲!”
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深思。
讀汪老的散文小說,有時就像兩個多年未見的知己老友,相約來到公園里,坐在磨的發(fā)亮的木制連椅上,聊著彼此分別后的境遇和思念。
天空萬里無云,公園的綠地像鋪著一層地毯,翠綠而厚實,在陽光的照射下,發(fā)出鉆石般的光亮。
草地上,有孩子奔跑著、有一家人席地而坐、有情侶卿卿我我、有三五成群邊走邊低聲的聊著,熱鬧而不喧鬧,寂靜而不冷清,一切都那么恰到好處。
有時又像兩個老街坊,吃完飯,手里各自提溜著馬扎,不約而同來到巷子口,旁邊有修車的、掌鞋的、賣小吃的,還有邊走邊吆喝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著。
巷口正對著繁華的大街,車流如水,人流如 織 。
可這些都仿佛與他們無關(guān),他們只聊著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
汪老的作品,看不出寫的是小說還是散文。
有人評價他是“汪味”小說或是“汪味”散文,我覺得挺貼切的。
他把小說散文化,又把散文小說化了。
再加上文學功底深厚,在文字運用上可以說是出神入化。
一讀,沒有什么感覺,二讀,被深深吸引,三讀就是愛不釋手了。
與其說是寫文章,其實不如說是他在作畫。
緩緩的打開畫紙,準備畫一座山,慢慢地先是一條流淌著的小溪,旁邊是開滿了鮮花的樹,畫的著色有淺到深,由濃到淡。再接著,有花,有草,有鳥,還有云霧繚繞,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亭臺樓閣,人影綽綽。
畫的色彩濃淡轉(zhuǎn)換,自如流暢,讓你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銜接縫隙。
不經(jīng)意間,一幅山水畫就呈現(xiàn)在了作者的面前。
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花呀、草呀、小河呀,早已和畫里的山熔為了一體,就像是早就天然長在了那里,毫無違和感。
山襯托著花草的艷麗,花草云霧襯托著山的挺拔峻秀。
比如《異秉》,慢慢地描寫著主人公王二,從他的家庭成員的組成結(jié)構(gòu),甚至他家推磨的驢, 他賣鹵煮的家伙什兒。
“這些“生財”包括兩塊長板,兩條三條腿的高板凳(這種高凳一邊兩條腿,在兩頭;一邊一條腿在當中),以及好幾個一面裝了玻璃的匣子!
還有王二鹵煮的都是什么菜,從鹵菜怎么做到怎么擺放,再到怎么個吃法兒,都在文章里,不惜筆墨地做了詳細的描述。
文字簡練,描寫細膩,但一點兒也沒有讓讀者覺得繁雜,就仿佛聽一老者輕聲細語娓娓道來。
描寫王二的發(fā)達,沒有正面寫他如何出手闊綽,如何錦衣玉食。
“是從他的生活也看得出來的!
從他如何去聽書,如何在得閑時偶爾賭兩把,經(jīng)過辛勤勞動,剛剛富裕起來的,一個底層社會的,小生意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有錢了,也不舍得浪費,因為他知道掙錢的不易,只是偶爾滿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克制、勤儉、而低調(diào)。
光有這些還不夠,只有一個人物,畫面怎么也豐滿不起來。
接著,人物一個一個悄無聲息的逐個登場。
保全堂的“管事”“刀上”“同事”到“學徒”。
里面有小人物的樂,也有小人物的苦,其中,寫”學徒”陳相公挨打那一段,“上了門,一個人嗚嗚地哭了半天,大聲的喊著:媽媽,我又挨打了!媽媽,不要緊的,再挨兩年打,我就能養(yǎng)活你老人家了!”
這一聲情并茂的描寫,沒有直接敘述陳相公的傷勢有多重,身體有多疼,而是用喊著媽媽,自己安慰自己的描寫來代替,一方面揭示了舊社會的黑暗,學徒工命運的悲慘,另一方面,是一個孩子,為了改變家庭命運的,一種強烈的抗爭,和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那一聲媽媽,勝過千言萬語的描述,讀了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在汪曾祺所有的文章里,都能感覺到,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平視的角度,去描寫這些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沒有俯視,更沒有鄙視,只有同情和悲憫。
故事講到這,仿佛仍然沒有題目的半點關(guān)聯(lián),只是跟著王二在街上閑逛?墒枪P鋒一轉(zhuǎn),又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張漢粉墨登場。轉(zhuǎn)了一大圈兒,最后不著痕跡的落在了題目上,結(jié)尾巧妙,又一筆點題,算是給文章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圓滿的句號。
又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就像汪老的《自報家門》里說的“空白的藝術(shù)”,小說也需要有留白,“要留出余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
這是我讀汪曾祺散文的一點感悟。愿與走過路過的汪粉們共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6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边@些細致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xiāng)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chǎn)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fā)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xiāng)菜——閩菜!
我的家鄉(xiāng)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xiāng),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7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jīng)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xiāng),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jié)出了一些經(jīng)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xiāng)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xiāng)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xiāng)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8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布局,結(jié)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jié)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后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里,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么印象,小屋邊開著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后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么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lián)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墻上,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jīng)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復(fù)提到了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里。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fā)現(xiàn)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后人。汪華大概是割據(jù)一方的豪俠,后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shù)胤Q“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19
在汪曾祺的這幾篇文中從字里行間都透出了汪曾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和喜愛。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沒有這么多的習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規(guī)規(guī)格格中長大的,在一個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長大的。
真羨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羨慕他們即使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懷念和細心品味回味的東西。
汪曾祺的文中總給別人舒適、親切、淳樸、自然的感覺,不僅使經(jīng)歷過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還是沒經(jīng)歷過如此多習俗的我有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她的語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輕輕的給小孩講著睡前故事。有一點好奇,有一點興奮,有一點輕松。
回想著讀過的每一句話,雖不是最華麗的語言,不是字字推敲寫出來的語言,但這種貓不可言的東西卻讓我樂在其中。
總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讀來非常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0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此恼劤陨⑽目赡苷娴臅屓伺謧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丛氯A。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烏豬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多么閑暇的時光,多么愜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這樣,哪里能這樣清心寡欲,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yīng)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nèi)心變得平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1
五大本,共2000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jīng)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tài)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guān)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guān)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xiàn)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tài)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fā)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shè)計吧?偠灾,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2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志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于寫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15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致的了解。
汪老出生于江蘇高郵城鎮(zhèn)一個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和藝術(shù)的熏陶。在藝術(shù)上給予汪老啟蒙和熏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yǎng)蟋蟀、金鈴子,養(yǎng)花,會給孩子們制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yè)和為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guān)心學業(yè)但不強求,培養(yǎng)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fā)。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于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jīng)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愿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一一細數(shù)。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岳霖、老舍、趙樹理,《地質(zhì)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云南求學時的經(jīng)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xiāng)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jiān)》《胡同文化》《午門回憶》。
。ㄍㄟ^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云南大學經(jīng)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昆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后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各自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于年幼時曾經(jīng)搬著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于是我固執(zhí)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大學就讀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云霧、石刻、擔山人,云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游祖國山河,領(lǐng)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yīng)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閑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嘗,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xiāng)的食物》《故鄉(xiāng)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xiāng)的食物:炒米、高郵咸蛋、咸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guān)于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wǎng)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于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好像是有這么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著陣陣果香,流連于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么時候吃過的什么食物,什么時候看過的什么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3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jié)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的松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xiàn)。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zhí)熳樱轮疗矫癜傩,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并不怎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扇藗兛蓮乃强此破降瓱o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xiàn)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lǐng)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4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yīng)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yīng)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guān)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shù)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5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xiāng)》,作為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辟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jīng)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jié)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jīng)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xiāng)。他在許多作品里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zhèn),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tǒng)一的住宅小區(qū);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著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qū)和最初記憶里的高郵并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zhèn)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zhì)樸。無論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fā)生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锻盹埢ā防镩_始的一段對于李家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并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里只有幾戶人家。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
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jié)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shù)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平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惫适碌那楣(jié)或歡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仿佛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盡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里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仿佛游離在時間之外,有著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并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huán)境里!妒芙洹返淖詈螅∮⒆雍兔骱5囊欢螌υ捄芎玫卣f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6篇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6篇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后一段對于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里,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guān)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巧云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著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并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么一遭!只是為什么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么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里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jié)網(wǎng),織席,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yīng)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xiàn)在的電視劇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云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里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于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zhèn)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huán)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yīng)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yīng)該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么,就是這樣渾然天成!惰b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于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
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著一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給您稱——?”——“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么節(jié)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shù)是到節(jié)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致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diào),小人物們往往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于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zhì),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著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蓖粼鞯囊簧荚谟霉P挖掘?qū)こ0傩丈砩系脑娨夂腿诵,以溫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tài),仿佛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6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zhì)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diào),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删褪沁@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xiāng)》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tài)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笨此破戒佒睌⒌陌酌,卻構(gòu)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質(zhì)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7
讀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總覺得,其他人寫的散文是給別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寫給自己回想的。
我輕輕翻開第一頁,像個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闖進了那繽紛地天地。我按照書上的指引,一會兒在“花園里斗起蟋蟀,一會兒在茶館里翻翻書,一會兒幫著大人收葡萄,一會兒和大伙一起跑警報”。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總覺得有些語言怪怪的,總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與要寫事物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有時也會寫出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感受?勺屑毾胂耄@不就是童年時代的最真實的想法嗎?
我們小時候都會對每個事物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在書中,作者對“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的“鬼蜻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吃石榴覺得“所得不償勞”,讓我也不由想起小時候也常覺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揮的軍隊,每個顏色也都是各具一種性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可這種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這種感覺描繪了出來。
小時候,我們的腦子里也會裝滿奇奇怪怪的東西,有時甚至是自己憑感覺造出的一些沒有的詞。比如作者寫“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啊”。這句看起來前言不搭后語,是在突兀至極。可如果聯(lián)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思維,就會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縈繞在腦海中,使我們整天想啊想。有時候也會去問問大人,可這么遙遠的詞匯,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寫這些別人看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文字,也許,每句話都是曾經(jīng)的一個夢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8
作者對對于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著非常細致的描述,哪怕幾句簡潔的任務(wù)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別出心裁,在于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diào)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一天重復(fù)同樣的勞動,所以構(gòu)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于滿意的心態(tài)。而這樣的人,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不行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嘆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tǒng)統(tǒng)不會,他連砌墻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墻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梢姶巳苏娴臎]有多大本事,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著下面一句描述卻說: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閱歷的同行協(xié)商。其次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子家據(jù)實復(fù)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xiàn),絕不浮夸,做事情負職責,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情愿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關(guān)系,我們看不起的并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有品德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一般事情交給他,你能夠肯定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錢。再說,我家里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yè)。這我就知足。多么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tài)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多數(shù)樸實簡潔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行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并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行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制造沖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著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并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tài)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29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志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于寫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22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致的了解。
汪老誕生于江蘇高郵城鎮(zhèn)一個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教化和藝術(shù)的熏陶。在藝術(shù)上賜予汪老啟蒙和熏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慧”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布、改良各種樂器,會養(yǎng)蟋蟀、金鈴子,養(yǎng)花,會給孩子們制作各種精致美觀的玩具;在學業(yè)和為人處事上賜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guān)切學業(yè)但不強求,培育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fā)。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fā)覺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似乎傾聽一位性情親善、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好玩味,就是對于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jīng)驗,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愿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愛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愛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jīng)驗一一細數(shù)。喜愛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舉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岳霖、老舍、趙樹理,《地質(zhì)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愛聽他講在云南求學時的經(jīng)驗:《泡茶館》《跑警報》。喜愛他回憶家鄉(xiāng)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愛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jiān)》《胡同文化》《午門回憶》。
。ㄍㄟ^查閱資料發(fā)覺,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聞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隱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愛好,在云南高校常常參與晚翠園曲會,和昆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后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各自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酷愛京劇、視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于年幼時曾經(jīng)搬著小凳子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于是我固執(zhí)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肯定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誕生于江南水鄉(xiāng),高校就讀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須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云霧、石刻、擔山人,云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游祖國山河,領(lǐng)會各地風俗人情。尤其舉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yīng)當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寫,出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舉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閑來喜愛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嘗,也喜愛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款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探討,不僅僅停留在品嘗、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探討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家鄉(xiāng)的食物》《家鄉(xiāng)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xiāng)的食物:炒米、高郵咸蛋、咸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識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guān)于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wǎng)上有許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愛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寵愛之情溢于言表。
喜愛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別的緣由,因為汪老曾就讀于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記憶猶新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似乎是有這么一家。莫非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中學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簇新。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蜜。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來到過許多地方,走進過許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深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經(jīng)常想起,恒久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著陣陣果香,流連于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準確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細致回憶自己什么時候吃過的什么食物,什么時候看過的什么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0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jīng)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別著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游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仿佛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著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凈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上梁山,在人們印象中,應(yīng)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么。汪老也發(fā)出了自己的質(zhì)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yè)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江老都不禁贊嘆其“贊極精妙”。讀后感·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guān)于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shù)家珍,最出名的不過松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fā),眼里開始閃爍著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彼f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1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xiāng)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shù)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2
記得初二時,語文課本中就有收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鴨蛋》。大概是初中時正長身體,胃口奇佳,上午第三節(jié)的語文課上讀到文中“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肚腹大噪,口水暗流,文中別的情節(jié)都不太記清楚了,唯有鴨蛋的描寫和《社戲》中的烤蠶豆情節(jié),十年過去還能留下印象。后來又零零星星看過先生的其他散文,不是巧合,也大多明里暗里與吃有關(guān)。先生的嗜吃也是出名了的,金庸先生就曾說過,“大陸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這樣的文章尤其合我口味,先生的散文零零散散都已看過多遍,每次翻出再看,都會在美食美味美生活的描寫中再一次心滿意足,得到又不一樣的感悟。
《故鄉(xiāng)的食物》中寫了炒米,寫了咸鴨蛋,寫了鍋巴,寫了咸菜茨菇湯,寫了蔞蒿薺菜等等等等平常食物,小時候初看,只覺十分親切(炒米可是奶奶經(jīng)常買的,常吃),十分好看(文章平實樸素,好懂),十分好餓(畢竟從小讒到大)。后來異地他鄉(xiāng),拿起再看,才領(lǐng)悟,先生不僅是在寫食物,更是在寫故鄉(xiāng),寫幼時的回憶,難的不是寫出吃食的香味口感,而是回憶中吃時的感情。先生寫“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最后還忍不住在文尾嘆息,“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边@份感情我現(xiàn)在也可以體會,家鄉(xiāng)的排骨蓮藕湯,家鄉(xiāng)的糯米珍珠肉丸,小時候吃膩的美食,因為久違,長大后想起總是很想再好好吃一回,吃的是懷念,也是心情。工作后和同事朋友閑聊時家鄉(xiāng),也是總會聊到家鄉(xiāng)的美食,不論是北方的“巨大的火鍋雞!”還是南方的“伸手就能摘到的新鮮芒果沾辣椒鹽”,他們眉飛色舞著家鄉(xiāng)食物的色香味,但我明白,他們描述的不僅僅是食物,也在在描述回憶中,曾經(jīng)生活的味道。
《五味》一文,酸甜苦辣臭,作者以一個愛吃的知識分子的視角,帶著我由紙上體驗了一把大江南北之食,冀北江南之味。不僅道出了酸甜苦辣臭的個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在敘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lián)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年輕時適逢戰(zhàn)亂,生活艱苦,先生依然保持了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異地他鄉(xiāng),依然能吃出來一份快意滿足。我覺得先生必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熱愛美食,熱愛那一口酸甜苦辣,熱愛生活百味難說盡,而于我自身,也一直熱愛著珍惜著現(xiàn)在的生活。項目部的日子看似單調(diào),用心經(jīng)營也能多姿多彩。煲一鍋好湯,香氣縷縷正下班,呼朋喚友嘗一嘗;煮一鍋小面,分上一碗拌上辣椒醬,也在加完班后的深夜吃的賊香;冬日打一圍火鍋是再好不過,年輕人就是該熱熱鬧鬧說說笑笑充滿希望。至于第一次摘下野生木瓜分而食之,第一次吊來野生魷魚分而食之,第一次合買榴蓮分而食之,第一次發(fā)現(xiàn)海帶與綠豆湯可同煮食之,他鄉(xiāng)生活也是別有一番新鮮滋味,樂趣無窮。
汪老說過:“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深以為然,生活需要美,需要美食,歸根結(jié)底是需要一份飽含熱情飽含希望去生活的心。有了這份心,才會無論異國他鄉(xiāng),無論鄉(xiāng)朋幾個,都能將日子過的有滋有味,適意快活。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3
汪曾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shù)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內(nèi)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云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聽著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yīng)急。當時,縣境內(nèi)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溫暖著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說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肴,可以稱他為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nèi)容有敘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jié)構(gòu)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著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篇34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lián)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zhàn)時期的昆明,由于華北地區(qū)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xù)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jīng)深入到西南重鎮(zhèn)——昆明,經(jīng)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jīng)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zhuǎn)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xiàn)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jīng)典的對聯(lián)……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fā)生在身邊的趣事,并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tài)度。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通用34篇)】相關(guān)文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2-08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篇03-15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04-06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04-14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02-22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11-10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11-05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03-17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06-22